憂鬱父親節?調查:43%爸爸心理健康亮紅燈 超過半數不會求救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父親節即將到來,但爸爸的真的「開心」嗎?兒福聯盟針對全台育兒爸爸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43.3%的爸爸在情緒量表中呈現中度以上憂鬱傾向,爸爸面對的不只來自經濟、育兒與職場的壓力,還包含照顧長輩與伴侶關係的挑戰,但多數有壓力的爸爸不會向外求助。
爸爸生活和經濟壓力大 43%陷入中度以上憂鬱
兒福聯盟以DASS-21量表調查國內育有18歲以下的爸爸,共收回547份有效問卷。問卷結果發現,43.3%的爸爸處於中度以上的憂鬱傾向,其中14.4%屬於重度或極重度憂鬱,進一步分析發現,有10%的爸爸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10.8%)或覺得生活沒有意義(11.5%),透露出許多爸爸在家庭與社會期待之下,內心其實相當孤單與無助。
爸爸面對的壓力五花八門,調查顯示,經濟問題(72.6%)與育兒教養(55%)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其次為工作(53.0%)、家務分擔(41.7%)與親密關係溝通(40.4%)。也有約20%的「三明治爸爸」同時需要照顧年邁父母(20.8%),形成「上有老、下有小」的照護壓力鏈。
經濟也是另一個壓力源。調查發現,有59.6%的爸爸表示經濟「稍微吃緊」、19.3%「常常不夠用和完全無法應付」。除了家庭支出壓力,不穩定的經濟情勢也讓不少爸爸感到焦慮,調查顯示,有23.2%的爸爸表示工作、收入或投資已受到影響,另有60.1%坦言「雖未受影響,但感到擔心」。顯示經濟壓力不只讓生活難過,更壓得爸爸喘不過氣。
爸爸有苦不願說 處於身心壓力可能影響與孩子的互動
爸爸壓力大,但有高達40%的爸爸自己扛下來,而在情緒量表呈現中度以上憂鬱傾向的爸爸,超過半數不求助(55.7%)。兒福聯盟指出,這可能與傳統性別角色期待下,「男兒有淚不輕彈」有關,如果爸爸表現出心情低落、找人求救,會被認為是懦弱、不夠堅強。
壓力不只影響爸爸的心理,也會影響與孩子的互動。調查發現,中度以上憂鬱的爸爸中,有三分之一坦言經常在疲憊時忽略孩子(34.1%)或大聲責備(34.7%),比例遠高於心理狀況較佳的爸爸(10.7%、13.7%);而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給予建議與支持的比例,也明顯偏低(74.9% vs. 90%)。這些數據反映出,心理困擾不只影響爸爸自身,更可能影響到孩子的情感發展與家庭氣氛。
育兒和工作兩頭燒 爸爸更願意參與育兒但仍需職場支持
愈來愈多爸爸願意花時間陪孩子,調查發現超過40%的爸爸在育兒分工中與媽媽負擔相當,無論是照顧、陪伴、建立常規,爸爸都不再缺席。
但當孩子有需要,爸爸是否可以放心請假?調查指出,有近30%的爸爸不能放心請假陪孩子,不少人更面臨「制度存在卻用不上、有假不敢請」的困境,主要是因為經濟壓力、影響升遷考績、害怕遭受異樣眼光等,爸們只能在父職與壓力間反覆掙扎,深怕一請假就被扣分、邊緣化。
別讓爸爸孤軍奮戰 兒福聯盟提出兩大行動呼籲
父職角色的辛苦容易被隱形,甚至悄悄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為了改善爸爸在心理健康與育兒支持上的困境,兒福聯盟提出兩點呼籲:
- 打造男性心理支持網絡 讓爸爸敢說也能被聽見
中度以上憂鬱的爸爸,超過半數不願意求救,這不只是個人問題,更是社會集體忽視男性心理健康的結果。
所以兒福聯盟建議,心理支持資源不能只是放著,得讓爸爸找得到、用得了,也敢開口。政府在推動心理政策時,應納入父職角色的特殊處境,設計出更貼近爸爸日常的服務方式,例如夜間諮詢及男性心理專線等等服務。
- 讓職場成為育兒後盾而非壓力來源
爸爸願意投入時間陪伴孩子,但現實的經濟壓力與不友善的職場文化,使他們難以安心扮演父職角色,申請育嬰假、照顧假仍被視為升遷阻力,甚至可能引來歧視與壓力。
兒福聯盟也呼籲,台灣在推動家庭友善政策時除了借鏡國外經驗,也要重新檢視企業考績制度與工作彈性設計,並多鼓勵男性請育嬰假、提供實質支持措施,讓爸爸在職場中不再因育兒而被邊緣化,真正有餘裕分擔照顧責任、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