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專欄|當升學選擇成為賣筆遊戲|崔添偉
每年7月,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放榜,總成社會熱話。今年依然,幾多歡喜,幾多愁。學生或興奮或失落,有的興致勃勃四處打卡,有的則愁眉苦臉不知路在何方。所有話題最後都繞回同一個現實:究竟該選報哪間大學哪個主修科?將有甚麼出路?在AI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社會各界紛紛鼓吹「未來世界很多工種將被AI取代」的背景下,這一代年輕人面前的選擇,看似比上一代更加撲朔迷離,甚至有人斷言,「AI終將取代人類」,難道我們注定是被時代淘汰的「舊人類」?
學友社今年的數據指出,JUPAS聯招整體申請人數較去年增加約10%,而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相關的主修科更出現「爆棚」現象。以港大「應用人工智慧」課程為例,2024年第一志願申請人數達92人,實際錄取僅30人,競爭比接近1:3。浸大「數據科學高級文憑」近年報讀人數大增,2023年比前一年激增近40%。各大專院校紛紛「搶人才」,港大去年成立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推出「統計決策科學」等AI大數據新課程,理大、城大等也不斷增設AI相關學位和課程。
這些均源於學生對AI浪潮的本能反應。無論成績如何,家長、老師、同學都在討論:哪些工種會被AI淘汰?哪些科目才「有飯吃」?彷彿要「迎合AI」,才能換來對未來的安全感。
電影《華爾街狼人》(Wolf of Wall Street)有句經典:「Sell me this pen(你賣支筆給我)」。考驗的不是那支筆有多好,而是怎樣營銷和突顯其價值。以前賣筆要講金屬感、手感幾靚、書寫流暢,今時今日,你只要向人說:「支筆有AI。」不用解釋,價錢照樣炒上去,埋單都未必有貨。
學生和家長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近年AI發展速度之快,讓人瞠目。從OpenAI的ChatGPT到Midjourney的影像生成,從自動駕駛、金融分析、到醫學影像診斷,AI在一些專業領域的表現已經超越大部分普通人類從業者。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的報告都指出,2030年前全球或有超過8億崗位受到自動化及AI影響,尤其是高重複性、標準化的工種,如會計、行政助理、前線客服、司機等,被AI「全面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許多大型企業已開始大規模採用AI技術。例如有銀行嘗試以AI客服、AI信貸審批取代傳統人手崗位,媒體、廣告、公關業也越來越依賴AI內容產生和數據分析。這種「AI取代人類」的敘述,甚至成為媒體熱詞,不少學生報讀AI、大數據、科技相關課程,實屬時代潮流使然。
然而,AI真的可以「全面取代人類」嗎?如果細心思考,這種論調其實是混淆了「職能取代」與「人類本體」兩個不同層次。沒錯,AI會取代大量重複性、高度結構化的工作,令部分產業和職位消失。但正如馬雲所言:AI的目標是服務,不是取代。
人類與AI的根本區別,在於人類具備自我意識、情感、價值觀、創造力和倫理判斷。 AI可以比人類更快算數、更精準分析、永不疲倦,但AI並不真正擁有「意義感」,也沒有社會共情與倫理自覺。即使在藝術、寫作等看似「創造性」工作中,AI所做的其實都是「模仿與組合」,本質上並不理解作品背後的情感張力和文化脈絡。
因此,AI只能取代人類的某些「任務」,卻取代不了人類的「主體性」。就算科技再進步,教育界依然強調STEAM-特別是A(Arts),香港各大學正積極將人文素養、創新思維、同理心等元素融入課程。換句話說,未來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不是懂AI程式設計的技術員,而是具備多元思辨力、創造力和領導力的人。
現實中,AI並非人類的「終極對手」,而是最佳的合作夥伴。未來的就業市場,最有價值的是「人與AI共創」的新型職位。例如在醫療領域,AI協助醫生進行影像判讀,提高診斷效率,但最後的病情解釋、療程建議仍需人類醫生負責。
同樣,金融分析師運用AI處理大數據,提出洞見,但投資決策、人際溝通、風險評估仍需人類的經驗與觸覺。香港在智慧城市、金融科技、醫療AI等領域已初步建立「人機共生」的生態:AI賦能人類,人類駕馭AI,兩者共同創造更高社會價值。培養不能被AI取代的能力,才是個人安身立命之道。
回望放榜之後學生的迷惘與徬徨,表面是成績與升學的焦慮,深層卻是對自我價值與未來方向的疑惑。在AI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明白:AI取代的只是部分職位和功能,而人類的主體性和創造力不可取代。社會應引導年輕人,讓他們認知到,AI能取代人類是個偽命題。只有既掌握AI技術,又不斷培養批判思考、創新精神和人文關懷的人,才能在未來不被洪流淹沒。
選擇AI專業也好,熱愛藝術創作也罷,最重要的,是在AI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坐標,掌握人類無法被取代的優勢,成就無可複製的未來。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