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校|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將STEM課程融入日常 勇奪國際大賽金獎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上年聯同其他學校組成「HongKong-JSS」隊伍,以低成本開發重金屬偵測系統「Metalytic」,並榮獲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金獎。奪獎背後,與學校的STEM課程及人才培養密切相關。從事教育行業23年的校長黃美珠表示,若STEM無法根植於日常生活,那便不是真正的STEM(STEM is not really STEM if it doesn't stem from daily life)。她期望學生從科學探究中,提高解難能力,並將科技服務於善。
受重金屬超標事件啟發 以低成本探測器得獎
作為全港唯一佛教女校,妙法寺劉金龍中學致力培養學生全人發展。構思iGEM參賽作品時,團隊成員受食品重金屬超標事件啟發,著手研究低成本重金屬探測器「Metalytic」。團隊同時開發Scratch遊戲,將基因組裝、細菌培養及環境治理等複雜科學概念,轉化成趣味遊戲,即使是小學生或沒有科學背景的普通人亦能理解操作DNA的過程。
團隊合作成挑戰 盼大學修讀生物科
學生梁嘉敏和吳嘉瑤表示,比賽挑戰之一是團隊合作,「起初不認識其他學校的老師,所以不敢請教他們,不斷拖延問題。隨着團隊之間變得熟絡後,發現自己應及早詢問。例如我們設計故事書時,有些工具只有某間學校可以提供,我們當時應更勇敢去問老師。」比賽亦激發同學期望在大學選科時選擇生物學,學習微生物及基因改造等。指導團隊研究的張竣棋老師讚揚兩位同學,對探索生物充滿熱情及擅於解難,嘉瑤更加踏出舒適圈,在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賽隊伍前匯報作品,勇氣可嘉。
將澆水融入STEM
對女生來說,理科未必是拿手的科目。負責數學科的梁家銘老師在教學上加入大量日常生活元素,他發現學生熱愛種植,但有時候會忘記淋水,於是帶領他們以科技解決問題。透過「智能盆栽澆水系統」將微型電腦Micro:bit 用作編程和硬件控制,把看似離地的STEM概念變得「親民」。
老師將Micro:bit連接土壤感應器及小型水泵,當感應器偵測泥土濕度過低時,水泵便會自動灑水。「最難忘是當學生測試時,水泵是完全沒反應!他們經過多次的檢查及測試後,發現是程式碼內某個數值設定出錯,令水泵便無法達到啟動條件。經過修正錯誤後,水泵終於成功灑水,學生開心得成個人跳起身!」梁老師續指,活動有助訓練學生解難能力,並讓她們明白STEM早與生活密不可分。
小老師計劃打破單向灌輸
學校同時推行小老師計劃,打破傳統課堂的單方面灌輸,透過同儕互教的模式,鞏固及加深他們掌握知識能力。校方指,在3D建模的拼圖式學習中,小老師會向同學介紹不同建模,她們不僅要理解各種原理,更要清晰示範及指導,絕對考驗能力。
開心自己學以致用 校長:成就感難以比擬
雙胞胎姊妹黃蔚琳和黃蔚嵐同學同樣被老師選為小老師,於STEM活動體驗日教小學生使用圖形化編程軟件,利用顏色傳感器及編程,控制機械人自動分類不同顏色的垃圾。蔚琳表示,如果小學生的編程出錯,自己要快速判斷問題,並引導他們修改程式,小老師計劃有助自己更為掌握編程,同時開心自己能學以致用,幫助他人。校長強調,在協作學習中,小老師得到的成就感、對知識的深刻掌握以及溝通能力的提升,是任何單向灌輸都無法比擬的。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