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恐加重失智風險?!中醫師推薦不吃安眠藥的助眠小秘訣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統計,約有 30% 的成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失眠困擾,其中,女性的比例高於男性。如何改善失眠,是許多人心中的問號,本次由中醫師來提出對策。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楊婕妤表示,失眠通常表現為難以入睡、淺眠易醒或早醒,並伴隨著白天的疲勞、專注力下降及情緒不穩定。長期失眠可能導致抑鬱、焦慮,更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害。
解析!失眠與失智症的關聯性
而失眠與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等)的關聯,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長期失眠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對大腦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是引發或加重失智症的風險。根據研究顯示,長期失眠可能與失智症的發展密切相關。
楊婕妤提及,睡眠時,人體會進行自我修復,幫助清除大腦中的有害物質,包括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類澱粉蛋白(amyloid-beta)。如果失眠或睡眠質量差,就可能干擾這過程,導致有害物質在大腦積累,進而提高失智症的風險。
此外,睡眠障礙也會導致認知功能衰退。失眠與認知衰退有顯著的關聯,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失眠患者更容易出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這些都是認知障礙的前兆。
楊婕妤指出,長期處於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態,可能導致情緒不穩定,並加重抑鬱或焦慮症狀,而這些情緒問題也是失智症的風險因素,會進一步影響認知健康。
她進一步說明,若因失眠而服用安眠藥,雖然可在短時間內有效緩解失眠、幫助入睡,但長期依賴則可能對身體和大腦產生一些負面影響,與認知功能的衰退有一定的關聯性。
因此,維持良好的睡眠質量對於大腦健康至關重要。透過中醫調理,包括穴道按摩、針灸,再搭配中藥治療,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失眠問題,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的發展。
中醫看失眠!認識失眠 5 證型
楊婕妤指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失眠通常與「陰陽失衡」有關,伴隨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治療上,會針對常見的 5 種證型體質,進一步對症下藥精準治療,即可改善失眠問題。
心脾兩虛型
- 表現:入睡困難、心悸健忘、頭暈乏力。
- 原因:思慮過度導致心血不足,脾失健運。
肝鬱化火型
- 表現:情緒波動大,易怒,睡眠不安,伴有口乾口苦。
- 原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化火,擾亂心神。
腎陰虛型
- 表現:入睡容易但多夢易醒,伴有腰酸耳鳴、五心煩熱。
- 原因:腎陰不足,心火偏旺,陰陽失衡。
痰熱內擾型
- 表現:入睡困難,胸悶痰多,頭重如裹。
- 原因:飲食不節或濕熱內生,痰熱擾心。
血瘀型
- 表現:睡眠質量差,伴有頭痛、刺痛、面色暗沉。
- 原因:瘀血阻滯,心神失養。
改善失眠!按摩 4 穴道助好眠
穴位按摩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式,能夠幫助舒緩壓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失眠症狀,平時如有失眠困擾,可自我按摩以下穴位,每天不限按摩次數,每次按摩 5〜10 分鐘,有痠脹感即可。
神門穴
- 位置:位於手腕處,掌心朝向自己時,在小指向下延伸、手腕關節的橫紋,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 作用:有助於安神定志,舒緩焦慮情緒,改善睡眠質量。
三陰交穴
- 位置: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緣、腳踝上 3 寸的位置。
- 作用:具有調理脾胃、補血養陰的功能,對於因為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引起的失眠效果顯著。
安眠穴
- 位置:位於耳後乳突往後下方延伸約約 1 公分處。
- 作用:有助於安神鎮靜、舒解壓力。
百會穴
- 位置:位於頭頂,兩耳尖直線連接的正中點。
- 作用:有助於提升氣血,疏通經絡,改善因心神不安導致的失眠。
中醫師推!幫助睡眠的 4 個生活小祕方
除了透過穴位按摩可緩解失眠症狀外,改善生活習慣也能幫助改善失眠。楊婕妤分享 4 個小秘訣,助你輕鬆好眠。
- 保持規律作息:固定的作息時間有助於調整生物時鐘,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
- 減少壓力:壓力過大會導致肝氣鬱結,進而影響睡眠。可以通過冥想、放鬆訓練等方法來緩解壓力。
- 避免咖啡因和「重食」:睡前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平時也應避免過量食用油膩重食。
- 環境適宜:保持臥室的安靜與舒適,避免過度明亮或嘈雜的環境,讓身體進入放鬆狀態。
諮詢專家:彰化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 楊婕妤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