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銀行不會單純因物業抵押品價值變化調整貸款額度
香港第二季末的銀行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為1.97%,與3月底的1.98%相約。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最新《匯思》表示,該比率仍然有上升壓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來自商業房地產信貸。近年全球商業房地產(包括店鋪、寫字樓)因電子商貿和居家工作的興起而受壓,加上辦公室落成量上升亦令其價格和租金在上半年持續調整。過去數年的高利率環境更加重商業房地產發展商及投資者的償債負擔,引起市場關注。
他指,利率及市場供求情況等因素令商業房地產的價格和租金受壓,貸款抵押品價值下降,借款人難免擔心銀行要求即時還款。為釋除疑慮,金管局和銀行業界多次強調,即使本地房地產價格和租金近年下跌,導致物業的專業估價下調,銀行在檢視信貸額度時,依然會綜合考慮借款人的信貸需求、整體財務狀況及還款能力等一籃子因素,不會單純因為物業抵押品價值變化而調整額度。
有意見認為,業主可能因為擔心銀行催收貸款,而拒絕因應市況調整租金,甚至寧願空置物業。余偉文強調,上述情況與銀行現實的做法不符,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也不合乎常理。事實上,銀行早前明確表明它們不會只因租金收入下跌而要求即時還款;該務實與靈活的考量,體現銀行願意與企業「同舟共濟」,與社會共渡難關的取態與決心。
如果是借款人自己因為財務狀況一時不穩定,而違反貸款協議的條款,會否導致銀行即時要求還款?答案也並非必然。現實中,銀行會先與借款人協商,例如調整還款方案包括貸款年期等,只會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才會採取適當的信貸行動,保障銀行穩健經營和存戶的利益。
此外,當局一直密切監察香港銀行業整體穩健發展,認為商業房地產貸款的信貸風險可控。香港銀行對本地地產發展及投資貸款的風險敞口,大部分是面向財務狀況相對良好的大型本地企業;至於本地中小型地產發展商及投資者的風險敞口,包括一些財政狀況較弱或資產負債比率較高的發展商及投資者,銀行早年已經採取了信貸風險緩衝措施,有關貸款大部分均有抵押品。此外,銀行沒有對任何單一借貸人過度集中。
他又指,關注近日有媒體關注商業房地產貸款的風險,並着眼於銀行在會計上計算的「預期信用損失」。又指該計算方法只是利用模型設計作會計用途的一個表述,「預期信用損失」的貸款不代表是壞帳,因此不能作為全面評估銀行資產質素的依據。
又有些評論單單着眼於銀行特定分類貸款比率,這也比較片面。受到宏觀經濟調整及利率水平等因素影響,香港近幾年進入信貸下行周期,銀行業的特定分類貸款比率自然有所上升。雖然特定分類貸款比率由2021年底的0.89%慢慢重返約2%的長期平均水平,但仍遠低於亞洲金融風暴後1999年的7.43%。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