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年過35想懷孕卻總失敗?醫師破解不孕關鍵、掌握最佳懷孕時機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4月15日02:01 • 發布於 05月09日04:3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晚婚想懷孕卻不容易?本文整理了女性年齡與懷孕機率的關鍵影響,解答不孕常見問題,並介紹檢查方法與人工受孕、試管嬰兒選項,讓求子的路上不再迷惘。

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的頂客族越來越多。所謂的頂客族是指夫妻雙薪、無子女的一種族群生活型態。年至中旬、有人優遊自得,覺得夫妻兩人擁有彼此,一生就很完整;有人年過35卻突然很想要孩子,但幾番努力卻遲遲沒有懷孕的消息。
婦產科醫師梁玉惠表示,女性的年齡是能否順利懷孕的關鍵因素,女人一生中會產約100萬顆卵,99.9%會自然凋零,在400次的排卵過程中,小於10次會懷孕。
而且隨著年紀增長,排卵顆數越來越少,也大大降低了自然懷孕的可能。20-24歲有5%不孕,25-29歲有10%不孕,30-34歲有15%不孕,35-39歲有30%不孕,40-44歲有65%不孕,40歲以後即使進行試管嬰兒成功率也不高。如今,夫妻晚婚、求子不易、容易流產已經不再是新聞。

Q1:我怎麼知道我是否不孕?

A1:正常的夫妻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有接近9成會在1年內懷孕。若小於35歲超過1年沒能順利懷孕或35歲以上超過半年不能懷孕為不孕,則需進一步評估未能懷孕的原因。

Q2:不孕一定是女生的問題嗎?

A2:不孕的原因可能發生在男性或女性或雙方都有問題。女性不孕以排卵問題及輸卵管問題為主;而男性不孕則以不明原因的精子數量不足為主,有部分可能因為陰囊靜脈曲張、感染、服用藥物或物理性傷害,部分可能是先天的缺陷。經由檢查發現男女皆有問題約10%,而檢查在男女雙方並無異狀但卻不能懷孕約佔10%。

Q3:我怎麼知道我什麼時候排卵?

A3:排卵期的計算方法是將月經週期的天數減掉14天。舉例來說,如果月經週期是28天來一次,那麼排卵日大約是週期的第14天。要知道排卵日是那一天可測量基礎體溫表得知。可到藥局買體溫計,每天早上醒來時,先拿體溫計置於口中約5分鐘,然後將體溫記錄於基礎體溫表。排卵日是在體溫最低點時或由低溫變為高溫的時候。排卵後,體溫會進入高溫期,通常正常的高溫期會有14天,也就是黃體期,如果有懷孕的話體溫會維持於高溫狀態,如果沒有懷孕,體溫會下降,月經也就來了。

Q4:我怎麼知道我的子宮和輸卵管有沒有問題?

A4:有很多可能原因造成子宮或輸卵管的問題,其中可能的原因包含曾經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曾施行子宮內膜刮搔手術症等。子宮和輸卵管的通暢性可做子宮輸卵管攝影、腹腔鏡檢查等。婦產科超音波檢查可以幫助排除子宮的常見疾病,例如子宮肌瘤或子宮肌腺瘤。子宮內視鏡檢查也可幫忙排除子宮內沾黏或腫瘤的問題。若發現輸卵管阻塞或粘黏,如果情況不太嚴重,可以做整型手術,如果輸卵管阻塞、水腫,或粘黏太嚴重,則直接考慮接受試管嬰兒治療。

Q5:男生有什麼可以做的檢查?

A5:對於男性不孕症的檢查、診斷和治療,需要婦產科醫師與泌尿科醫師相互配合。造成男性不孕症的原因可根據製造精蟲、運送、內分泌、射精、抗精蟲抗體等問題來分類,但很多病人是原因不明的。男性的初步篩檢較女性簡單,初步需做個精液分析。其他包括一般病史、身體檢查、生殖泌尿系統檢查、精液檢查、內分泌檢查或其他特殊的檢查如睪丸切片、輸精管攝影檢查,以找出異常的原因正確治療。

Q6:若精液分析異常怎麼辦?

A6:卵子和精蟲的結合發生在輸卵管。如果精液分析發現精蟲少,活動力差,代表精蟲不容易從子宮頸到輸卵管與卵子結合,因此不容易懷孕。在這種情況下,可考慮先做人工授精,先將精子洗滌,選擇活動力較好的精蟲,用導管直接送入子宮內,增加懷孕的機率。若連續4至6個週期的人工授精沒有成功,可考慮做試管嬰兒。若精蟲數目極少,活動力很差,做人工授精成功機會低時,建議提早考慮做試管嬰兒。

Q7:試管嬰兒是什麼?

A7:一般所謂的試管嬰兒包含體外受精及胚胎植入,這種胚胎植入通常是通過陰道經過子宮頸植入子宮內。嚴重的男性精蟲異常如數目太少,活動力太差,或外型不正常,即使做體外受精,通常其受精率較低,或甚至會發生完全無法受精的情形,此時需藉由卵子細胞質內精子注射,直接將精子注入卵子細胞質內。

查看原文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