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壓力鍋/不只關稅!「三大夾擊」恐重創台灣產業 工總籲政府出手協助
美國在8月1日宣布台灣關稅稅率20%,比競爭對手日本、韓國的15%高出一截,產業龍頭、全國工業總會發布聲明表示,此關稅調幅雖為中等、非最不利,卻已明顯感受到競爭對手的壓力,加上匯率因素,部分產業已有接單遲緩、取消現象,將削弱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影響訂單,接下來還有美國「232調查」潛在風險,呼籲政府積極應變。
工總表示,多數輸美貨品要被課徵20%關稅,略高於東南亞國家,更明顯高於日韓,這使我國出口面臨不小挑戰,尤其是半導體、資通訊、機械、汽車零組件與車用電子等重點產業受關稅影響最為明顯,將削弱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尤其對中小企業所承受的負擔不容忽視。
其他關稅差不多的東南亞國家,印尼正在積極吸引國際產業設廠擴展,越南有低廉勞動力成本及積極政策支持,美方也正在鞏固菲律賓的供應及銷售體系。因此台灣20%的對等關稅,已明顯感受到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包括在全球訂單爭奪、新廠設置及供應鏈調整決策。
而台灣的半導體與ICT產業,接下來還要面對美國的「232調查」,增加我國產業鏈斷裂的風險。工總表示,政府應積極領導產業界,成立跨部會應變團隊,密切監控政策變動,並強化與美國主管機關的溝通協作,建請政府致力爭取台灣高技術項目獲得適當評估與保護,確保核心產品與技術得以持續對外出口與國際布局。
工總也花大量篇幅提到,新台幣的持續升值,明顯高於區域主要競爭貨幣,台灣多數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薄利多銷的市場中,每升值1%,毛利平均縮減約0.4%至0.6%。匯率與關稅雙重壓力,使得部分產業已感受到接單遲緩、乃至取消的影響。
工總表示,政府要持續加強央行與產業界的溝通,積極調節匯率市場,力求維持合理且穩定的匯率環境。同時也建議政府提供出口轉型補助與營運貸款,同時協助業者強化美國地區倉儲、交付、售後服務機制,提升回應能力,減緩短期衝擊。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