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AM Net.Open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 跨時空再譯歷史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夏秋之際,臺北市立美術館今年度「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將前後推出線下計畫與線上展覽,分別邀請藝術家及策展人挑戰數位展演的可能型態,其中,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即日起至9月28日登場,首次發表藝術家許家維結合水下考古、水下拍攝、水下聲學與混合實境技術的創作手法,挖掘與再譯澎湖周邊海域的沉船歷史,開啟一場跨時空的感官對話。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為北美館自去年起啟動新型態平臺,聚焦數位時代中科技與藝術交會所展現的多元樣貌,此次延續去年凝聚社群及協作共創的核心,更進一步透過「線下/線上」雙軸展演為主題展開對話,運用虛擬載體、數位工具與跨域創作的多元手法,聚焦「消失與挖掘」的概念,作為面對數位時代資訊流動與記憶重構的回應。
其中,「沉沒的聲音」作品以清代甲午戰爭時期,作為軍事防護巡洋船艦的「廣丙艦」,以及二戰時期被日本政府徵用為運輸船的「滿星丸」與「山藤丸」為研究靈感,藉由水下拍攝與聲音採集技術,重構虛實交錯的歷史現場,且展場末端更展出19世紀末出土自廣丙艦沉船的子彈;20世紀初出土自山藤丸沉船的船艙圓窗構件等3件沉船水下考古文物及研究資料,藉由遺跡與遺物所留下的線索,建構出回應歷史航程的作品敘事與想像。
另外,展期間的每週四至週日下午,皆規劃2場約50分鐘的預約制演出,邀請觀眾參與一場多人連線的MR混合實境體驗,讓觀眾化身為5位虛擬角色,如清朝水師、二戰日本海軍軍官、2個早期潛水員、清代傳說生物海和尚,搭乘虛擬船艦穿梭於3艘沉船的歷史場景,感受歷史殘響的回聲與時代記憶的回返。
此外,接續將於9月19至明年8月31日推出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以數位介面為展出平臺,由墨西哥籍策展人、數位藝術與文化研究者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策劃,邀請4組國內外藝術家推出全新委託創作,包含費德里科・佩雷斯・維洛羅(Federico Pérez Villoro)、徐容、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與奧莉亞・黎亞莉娜(Olia Lialina),一同探討數位時代中人與技術之間的不穩定關係,反思網路媒介中「物質、記憶、幽靈、脆弱性」的問題意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