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病毒再增2重症 感染後5天內為重症高危險期
台灣新生兒腸病毒疫情警報仍未解除,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今天(19日)表示,上週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病例均為未滿月的嬰兒,分別在發病4天後與隔天轉為重症。曾淑慧提醒,感染腸病毒後5天內為輕症轉重症的高危險期,呼籲家長密切關注嬰幼兒的病情變化。
疾管署19日公布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7,291人次,較前一週6,922人次上升5.3%,目前社區檢出病毒仍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疫情未達流行閾值;不過,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上週新增2例新生兒重症病例,分別是中部未滿月男嬰與南部未滿月女嬰,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中部男嬰與南部女嬰分別在出生第八天與第五天開始出現食慾不佳、黃疸、紅疹、嗜睡等症狀,且均出現疑似敗血症情形,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經疫調發現,兩名新生兒的母親產前皆有發燒或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且同住家人也都有相關症狀,因此不排除是家戶感染。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已累計13例腸病毒重症,包含7例死亡;在13例重症中,新生兒便占10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腸病毒疫情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
曾淑慧表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除了是透過母嬰垂直感染,也可能是出生後遭家人傳染,而感染腸病毒後5天內是輕症轉重症的高危險期,她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家中嬰幼兒的病情變化,也呼籲準媽媽在生產前、後注意自身症狀,並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她說:『(原音)因為剛剛有提到這兩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個案,他都是發病後,一個是發病後4天就轉成重症、一個是發病後的隔天就轉成重症,所以我們還是呼籲民眾要特別去注意這些新生兒的症狀。』
曾淑慧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低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甚至危及性命。此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中嬰幼兒感染腸病毒若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應盡速送至大醫院治療。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