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追求無所不能的「完美父親」形象!陪伴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
父親節到來,不少父親會出現類似以下的心聲:「我想成為一個好爸爸,但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是不少男性進入父職角色後的真實心聲。隨著現代社會對父親角色期待的轉變,越來越多爸爸積極投入教養、陪伴孩子成長,卻在過程中感到焦慮、挫折,甚至陷入自我批評。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林筱純表示,父親若無法參加孩子的活動或在情緒失控時對孩子發脾氣,常會產生「我真是不稱職的爸爸」、「我怎麼會這樣?」等負面自我對話。這些源自「完美父親」信念的內在壓力,若長期累積,恐影響身心健康,導致失眠、疲憊、易怒,甚至引發焦慮與憂鬱等心理困擾。當我們一味追求「成為好父親」的同時,往往可能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想要的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爸爸,而是一個願意陪伴、能與他們產生連結的爸爸。
英國小兒科醫師暨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曾提出「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 mother)概念,強調照顧者不必追求完美,而是透過穩定的陪伴與情感連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這個觀念同樣適用於父親角色,所謂「夠好的父親」,不在於是否無懈可擊,而是能夠願意學習、在錯誤中成長,並對自己的情緒與行為負責。他們理解自己的極限,懂得在需要時放慢步伐、照顧自己,也重視與孩子的相處時光,無論是陪伴玩耍或傾聽心聲,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對孩子而言卻是深具意義的安全依靠。
父親建立健康心態4點提醒
林筱純臨床心理師也給出幾點心理提醒,協助父親建立健康的心態:
1.覺察內在對話:當感覺自己不夠好時,反問自己:「這真的是事實,還是我對自己的過度要求?」
2.練習自我慈悲:對自己說:「我已經盡力了。」這不是逃避責任,而是理解自己也有情緒與限制。
3.設定彈性期待:不是每一天都要做到100分,有時做到60分就已經很好。
4.勇於尋求支持:與伴侶討論、加入親職團體或尋求專業協助,都是健康父職的一部分。
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許多爸爸在育兒過程中背負著沉重的期待,常常懷疑自己「不夠好」,但父職不該是一場孤單的修行,更無需追求完美。他溫和地提醒,真正重要的不是做到最好,而是願意陪伴、願意在孩子的生命中持續出現。當父親能理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身的極限,就能為孩子帶來穩定而深刻的安全感。丁院長也呼籲社會大眾給予父親更多理解與支持,讓爸爸們在育兒路上不再感到孤單,而是擁有力量與方向,走得更踏實。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爸爸,而是一個願意用心陪著他們長大的爸爸。
手刀快來點!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