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勝於追緝 林業署啟用台灣森林防範盜伐資訊站
非法盜伐案件10年來下降八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出,這與翻轉山林治理思維有關,如今推行「防」「治」兼顧的核心理念,從過去以查緝追訴為主,轉向事前預防,包含資訊公開、社會參與、購買合法、消弭貧窮等四大策略。為提升預警透明度,林業署正式啟用「台灣森林防範盜伐資訊站」,提供即時查詢盜伐熱點分布、案件樣態與趨勢,打破過往資訊封閉困境,促進全民參與森林守護。
林業署四大策略防非法盜伐 10年來案件數下降八成
林業署昨日發布新聞稿指出,針對非法盜伐,政府過往多採查緝追訴手段,近年林業署以「防」「治」兼顧的核心理念,積極導入科技監控、建立預警系統、推動資訊公開,並與檢警、公私部門及社區攜手合作,打造更具韌性的森林保護網絡。據統計,國有林地盜伐案件從2013年的290件,下降至2024年的58件,成效明顯。
林業署署長林華慶指出,身為森林保育主管機關,遏止盜伐應著重「預防發生」,為此共推動四大策略,包含資訊公開、社會參與、購買合法、消弭貧窮等。
資訊公開方面,繼2019揭露山老鼠樣態與犯案熱點後,昨日林業署正式啟用「台灣森林防範盜伐資訊站」,民眾可依年份、被害態樣、樹種等,於該網站即時查詢盜伐熱點分布,並認識易受盜伐樹種與被害樣態,了解遭砍伐成因,打破過往資訊封閉困境,人人都能參與森林守護。
周邊社區與盜伐森林有地緣關係 改善經濟、社區合作成解方
國立台北大學副教授陳湘繁分析,森林周邊偏鄉社區與盜伐有地緣關係,盜伐者的居住地跟犯罪地點的直線距離中位數,只有20公里;甚至有盜伐者,「十幾個被告都是同一個姓氏,他們來自同一個村落,甚至他們的門牌號碼是連號的」,表示他們來自同一家族。
預防盜伐四大策略中,社會參與及消弭貧窮成關鍵作為。林華慶表示,在地社區若能從森林獲益,將有助從源頭遏止非法砍伐。林業署2013年起推動結合社區的森林保護計畫,截至2024年已有91個社區參與巡護,包括苗栗南庄蓬萊、南投丹大、台東利嘉等地,皆展現由巡護到共管、由信任到共榮的良好典範,當地盜伐案件也幾乎消弭無形。
林華慶舉例,南庄蓬萊部落結合林下養蜂、段木香菇種植與生態旅遊等綠色森林產業之發展,不僅提升部落經濟,也促進青年返鄉與傳統文化再生,展現永續森林利用的具體成果。
林業署指出,除了將持續積極與山村部落合作,也呼籲民眾在山林活動中,如發現可疑人車或聽聞異常聲響,可透過 Line@「山老鼠雷達站」即時通報;選購木材時應認明「台灣木材標章」,支持合法來源;並歡迎加入森林監測志工行列,以實際行動共同守護台灣山林。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