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唸小老鼠!一票人不知道 正確唸法曝光
電子郵件(Email)已是現代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其中的「@」符號,台灣人習慣以「小老鼠」代稱。近日一名在台灣工作的日本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分享自己第一次聽到「小老鼠」一詞時的錯愕經驗,引發台灣網友熱烈討論。
原PO表示,某次接到一通中文電話,對方請她寄一封Email,本以為自己能聽懂全程,沒想到對方在唸出地址時突然說了一句「小老鼠」,讓她當場愣住,「我整個傻眼,想說怎麼突然出現一隻老鼠?」她試圖詢問「小老鼠是什麼意思」,對方卻無法清楚解釋。
最終只好轉交給一位會講英文的男同事,結果那名男同事在唸信箱時同樣說了「小老鼠」,讓她哭笑不得:「連講英文的時候也說小老鼠嗎?」而後原PO也恍然大悟,「該不會是在講『@』吧?」她試著用這個理解寄出Email,果然成功,讓她忍不住發文分享這段趣事。
貼文一出,台灣網友紛紛笑翻認證:「我們真的都說小老鼠」、「從小這樣講到大,已經變成自然反應了」、「我也曾經跟外國人講小老鼠,對方一臉懵」。甚至還有網友用Google翻譯測試「@」的中文讀音,結果系統竟也發音為「小老鼠」,笑稱:「連Google都認證了!」
有網友補充,「小老鼠」一詞的流行可能起源於1990年代台灣電腦教育初期。當時電腦剛進入校園,國中才開始教英文字母,為了讓學生更容易記住符號@,老師們以外型相似的「小老鼠」作為形象代稱,便於理解和記憶。這些學生長大後進入職場,這個說法也就自然流傳至今。
事實上,「@」這個符號的正式名稱是「commercial at」,主要用在Email中,負責分隔使用者名稱和郵件伺服器的網域。根據歷史記載,這個符號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古世紀末,當時佛羅倫斯的商人會用「@」來表示某種重量或體積單位,後來逐漸被當作拉丁文「ad」(意指「在」、「到」)的縮寫沿用下來。
此外,這個符號在不同國家也有各自的暱稱,形象都十分生動。例如台灣叫它「小老鼠」,義大利人則覺得它像「蝸牛」、德國稱它為「蜘蛛猴」、韓國人說它像「螺」,而亞美尼亞人則用「狗」來代表。各地用詞雖不同,卻都展現出各自文化對符號外型的趣味聯想。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