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衝突≠真和諧!4步搞定「職場衝突」,讓你說得清又不傷感情
你害怕衝突嗎?
多數人面對衝突時,直覺反應是「氣氛不好先別說」、「吃虧就是占便宜」。我們容易把衝突當成人際相處問題,但其實,很多衝突只是對事情的看法不同,並不是兩個人之間相處不愉快。
那該怎麼在火藥味上升之前,更建設性地處理衝突?《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的特約編輯艾美.嘉露(Amy Gallo)整理出四個步驟:
第一步:不要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要換位思考。
這很難,我們習慣先關注「我是不是被冒犯」,沉浸在自己的不舒服或委屈裡。但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
對方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他卡住的地方在哪裡?
有沒有可能,其實他不是針對你?
用好奇取代指責、用理解代替誤解,你就會發現,溝通更容易展開,內耗也大大減少。這時候,理解對方是哪種衝突類型者,就很關鍵。
如果他是迴避衝突者:就是怕起衝突的人,比較重視表面和氣,會選擇沉默避談或轉移焦點。
如果他是尋求衝突者:他會主動挑明、迎戰衝突,比較直接一點的為自己辯護,重視直率坦誠,認為問題該說開來,才有辦法前進。搞懂自己和對方是哪一類型,才能找到對的溝通方式。
第二步:分辨衝突類型。
像剛剛一開始所說的,很多人一遇到衝突就以為是「關係出了問題」,但其實那往往只是表象。
來看看常見的三種衝突類型:
任務衝突:對「要達成什麼目標」的認知不同。像是你可能認為我們應該先顧好現有用戶的滿意度,把心力放在強化用戶關係和互動上,而你的主管卻認為要全力開發新客戶,優先考慮拼這個月的業績。
流程衝突:目標一致,但對「該怎麼做」有分歧。譬如說,我們都同意要提升網站用戶體驗的效率,但對於是要導入新系統,還是優化舊流程看法不同。
地位衝突:關於權力,也就是「誰說了算」。是專業被忽視,還是威權式管理惹人反感?
知道是哪一類衝突,才能找出對症下藥的解法。
第三步:釐清你的真正目標。
很多衝突的本質,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爭一口氣。爭的是面子,是輸贏,是不甘心輸給對方。結果對話變成對峙,問題沒解決,關係還更僵了。
所以,當你情緒高漲時,請先冷靜下來,試著轉移到真正的目標上:
這場衝突,我最想解決的是什麼?這次溝通,我希望具體達成什麼?
我在意的是讓案子順利完成?還是維持合作關係?還是單純想爭取應有的權益?
特別是衝突迴避者,請記得:別把「討好」當作你的目標。想被人喜歡是人之常情,但這不應該成為你最重要的追求。而且,追求關係或者事情總是和平落幕,有時候反而還綁手綁腳的。
知道自己要什麼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處理衝突。
第四步:觀察對方態度,靈活選擇應對方式。
這不是要我們看別人臉色辦事,而是讓自己更有彈性,更巧妙地化解衝突。
這裡有四種處理策略,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彈性調整:
第一種,先緩緩。如果遇到不講理的人,對方情緒很滿、根本不想談,不如先冷靜觀察,拉開距離,等時機成熟再談。但如果你每次遇到衝突都說:「這沒什麼好爭的吧?」、「算了算了,這沒那麼重要」這種慣性的妥協,其實不是在理性處理衝突。這時候,建議你,不要再拖了。
第二種,直接一點,現在就處理它。有時候坦白說出來,雖然風險看似很大,讓人感到不自在,反而能打開更健康的合作關係。只要我們帶著真誠的好奇心,用開放、尊重對方的態度,坦率溝通,甚至稍微透露自己的不確定或者脆弱的一面,就會創造一個安全空間,讓對方也能以同樣的真誠回應。如此,整場談話的氣氛,就會完全不一樣。
第三種,「間接處理」衝突。不從衝突的膠著點入手,改用旁敲側擊的方式,求同存異,找出雙方共同目標再來化解歧見。有時候,說再多都不如真心的傾聽來得有力量。譬如說,如果團隊成員進度落後,與其劈頭就問:「怎麼回事?為什麼會這樣?」不如改成用溫和的口氣:「專案好像有點延遲,我想聽聽看你這邊是不是有碰到什麼困難?」聽完後,也可以試著複述一下你的理解,像是:「所以你的意思是…?」或「因為A狀況導致了B結果,我這樣理解對嗎?」這不只能確認你有聽懂,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真的有在聽」,更願意打開心房。雖然,這可能沒立即解決主要衝突,但至少能維持關係,為下一步溝通鋪路。
第四種,退出關係。這通常是最後一步。當雙方的關係已經被徹底破壞、利益完全無法調和,導致對話完全走不下去,甚至已經影響到你的心理健康狀態,那就該認真考慮:是不是該退出,乾脆切斷關係。比如,申請調到別的團隊、別的部門,甚至換工作。這不是懦弱,是理性選擇。這也不是狠心,而是你值得健康一點的職場關係。
最後提醒:人與人的相處之間完全沒有衝突,不代表真的和諧。關鍵在於,你是否有能力在意見不同的時候,用合適的方法好好談。衝突處理得好,甚至能為團隊帶來更多創意解方與績效。
下次,當你又感到自己要跟同事起衝突時,先想想這四步:換位思考、分辨衝突、釐清目標、靈活應對。說不定,你不只解開了一個誤會,還多了一位長久合作的夥伴!
- 本文改寫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文章〈與同事發生衝突?你可以這麼做〉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