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腦外包給 AI 不好嗎?回顧歷史上的「變笨」恐慌,人類真正該擔心的應該是...
2025 年 6 月,《經濟學人》在英國倫敦街頭刊登了一系列看板,拋出了對 AI 時代的提問:「你有不靠 AI 提示而形成的觀點嗎(Do you have an unprompted opinion)?」。隨著人類愈來愈依賴生成式 AI,長期下來可能會損及思考自主性的隱憂也愈來愈受到討論。而近期有不少研究證實,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外包工作」恐讓大腦變鈍:AI 太好用,導致人類從學習過程中缺席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媒體實驗室進行了一項研究,將 54 名年齡介於 18 至 39 歲的受試者分為 3 組書寫論文,其中兩組分別可使用 ChatGPT 和 Google 搜尋引擎,另一組不使用任何工具,並以腦電圖紀錄受試者的大腦活動。研究發現,使用 ChatGPT 解題的受試者,腦波表現上「幾乎看不到創造力與記憶的活躍活動」,與使用搜尋引擎、不使用工具者的表現有明顯落差。
雖然在 AI 加持下,常會讓人感覺成爲了「更聰明的自己」,但實際上卻可能事與願違。研究團隊指出,過度依賴 AI 而習慣不動腦、將大腦外包,將會帶來 「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 ,雖然省下了認知成本,長期而言卻會降低學習深度與動機,換來認知和批判思維的鈍化。
這在教育場域中也帶來顯著的影響,許多學生只重結果而省略了思考過程,「等 AI 告訴我答案」似乎成為了學習常態。
AI 平台 Anthropic 2025 年 4 月時發表了一項對大學生如何與旗下的 Claude AI 互動的研究。Anthropic 發現,學生幾乎有一半時間都在向 Claude 尋求直接答案,盡可能避免來回討論。而使用 AI 可能也無助於學生了解更多資訊,如學生會要求 AI「在不講解的情況下為作業解題」,將重要的思考過程轉移到 AI 上。
此外,學生主要使用 Claude 進行創作和分析,分別占對話的 40% 和 30%,依教育學常使用的布魯姆分類法(Bloom’s Taxonomy)對教學目標的分層,這兩者皆屬於高階認知功能。對此,Anthropic 研究人員擔憂,不當使用 AI 可能會逐漸扼殺高階認知發展。
認知神經科學家約翰.庫尼奧斯(John Kounios)解釋,就像其他令人愉快的事情一樣,我們的大腦會因突然的領悟和洞察而感到愉悅、被神經系統獎勵。這些心理獎勵幫助我們記住能創造改變的想法,並推動進一步的學習和創造力。但 AI 生成的見解似乎在大腦中沒有如此強大的影響,他擔憂:「獎勵系統是大腦發育中極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不知道使用這些 AI 科技後會產生什麼影響。」
《衛報》更指出,全球研究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ISA)中,數學、閱讀和科學成績在許多地區出現的空前下降,與 AI 時代大腦外包之間的關係值得關注。
不是首次發生!每當新科技出現,歷史上都曾出現「變笨」恐慌
關於「新科技會讓人變笨」的恐懼,其實貫穿歷史。每次重要的資訊科技出現時,從書寫、印刷、電視、計算機到搜尋引擎與生成式 AI,人類都曾擔憂這些新工具會讓人失去思考能力、導致記憶力退化、文化素養下降。
早在西元前 4 世紀,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對弟子表達對文字的批評,擔心文字會讓人不再用心記憶與理解知識,只能製造出有知識的假象。15 世紀印刷術普及後,歐洲學界也出現類似反對聲浪。然而,正因人類以文字紀錄下大腦所能裝載的學問,知識才能超越個人與時空限制,世代累積。
《科學》期刊(Science)曾發表過一項研究,宣稱 Google 確實讓智力降低。研究發現,當人預期能唾手可得地獲得所需資訊時,記憶保留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下降。這引發了對「數位失智症」的討論,認為過度使用數位設備會破壞認知能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追蹤老年人的長期研究表明,使用手機幫助他們記住事物的老年人實際上不會因此患上失智症,自動執行重複性、平凡任務的技術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這呼應了哲學家安迪.克拉克 (Andy Clark)和大衛.查爾默斯 (David Chalmers)1998 年曾發表的「擴展心智理論(the extended mind theory)」,他們認為心智思維超越了「皮膚和頭骨的界限」,大腦會與它所互動的技術、空間和人相結合。當大腦把認知能力外包給手機等載體,載體便會成為思想的一部分。
例如,在不記得朋友電話號碼的情況下靠通訊錄聯繫對方、設置日曆提醒來處理腦袋無法全部記住的龐雜任務,這些工具都為大腦釋出了更多認知空間,去做更多進階的記憶、學習和決策。
科技固然方便,但人類必須思考:有什麼技能很寶貴、不該外包?
然而,當我們把 AI 當作「數位義肢」替我們思考,可能會逐漸失去內在運算與反思的能力。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 TED 演講中曾提醒,大腦像肌肉一樣需持續訓練,否則會用進廢退。
邁阿密大學豪卓越寫作中心(Howe Center for Writing Excellence)主任伊莉莎白.沃德爾(Elizabeth Wardle)在 LinkedIn 上發文表達了對思考和寫作大量外包給 AI 的憂慮。她認為,寫作的意義不在於正確或避免錯誤,也是一種思考、創造和學習的形式;然而,當 AI 能讓人輕易找到答案,許多人就開始忽略這種鍛鍊。
《Vox》指出,問題不在於是否應該完全避免大腦外包,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拒新科技於門外。相反的, 在強大的工具當前,我們需要去決定的是:哪些認知技能太寶貴了,以致於不能放棄。
資料來源:TIME、The Guardian、Hechinger Report、Vox
核稿編輯:王宥筑
延伸閱讀
從腦科學的觀點,鍛鍊你的大腦!哈佛研究員的簡單練習法
想讓大腦變聰明?我嘗試多年的有效方法:設定「走出同溫層」的學習計畫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