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5百位學者連署 呼籲核三重啟投「不同意」
〔記者黃宜靜/台北報導〕「重啟核三」公投將在8月23日投票,來自全國逾百間學校系所,包括理工、醫學、法律、人文社科等不同領域,共523位學者,共同連署並於今(19)日舉辦記者會,以核能安全、世代不正義、核電經濟效益低、核電拖累產業競爭力、核能非空污解方、核電不具能源韌性及區域不正義等7大論點,呼籲大家投下「不同意」票。
日前由百位跨系所學者所發起的「反對核三重啟,穩健能源轉型—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聲明連署,短短12天內就有逾500位來自全國不同系所、研究機構的學者加入連署。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從台電2015、2022年報告顯示,恆春斷層經過核三大門,距離反應爐僅900公尺,地震發生不只是搖晃,而是會造成地表拱起;同時,從報告地下結構剖面圖中,1號機下有「斷層剪裂帶」、2號機下岩層明顯變形,形成「背斜」,也就是岩層受到擠壓時拱起來的結構;且核三岩盤年代約100-200萬年,屬年輕地層,未來恐發生大地震。
至於核廢料放在地底下3-5公里的想法是否可行?陳文山說明,早在20-30年前就有書面研究,但未做過真正場址調查;台灣地殼每天都在壓縮,當將燃料棒放入後,恐使燃料棒卡在裡面,甚至發生變形、外洩,此時也無法取出。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表示,據其研究顯示,假設核三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全台都可能成為永久隔離區,其中台東、高雄、屏東及恆春,分別會有5%、5%、10%及70%成為永久隔離區,且因黑潮由恆春往北流,全台近海漁業都將受到影響。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指出,從均化能源成本的數據來分析,核能顯著高於再生能源,更何況核電的核廢處理成本、社會經濟成本(核災風險)尚未被計入,顯示核電並不便宜;再者,核電不屬於再生能源、不符合歐盟永續金融分類標準,僅能屬於過渡能源。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張弘潔指出,大人、兒童對於污染易感性不同,當暴露在有毒環境時,兒童吸收毒素比成人高,也更容易發病;日本曾進行未成年人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研究,比較核災後福島鄰近地區和日本其他地區的罹病發生率和盛行率,並排除是否為篩檢效應的可能,發現福島鄰近地區者,甲狀腺癌發生率風險是日本其他區域的20-30倍。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表示,屏東人與核災風險共存40年,甚至不清楚核三廠發生過至少30次異常與違規事故、發生過瀕臨核災的全黑事件,不該強迫屏東人「吞下來」繼續與核電共存,這是區域不正義。
生活話題:資源回收撇步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