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稱19%關稅「雙贏」 晶片輸美免稅恐遭232條款年底翻盤
美國日前宣布,對馬來西亞徵收的對等關稅將從先前的25%降到19%;而馬來西亞則同意對98.4%的美國商品降低或取消關稅。馬國投貿部長東姑扎夫魯8月1日表示,馬來西亞和美國達成一項「雙贏」的協議,至於半導體目前雖維持零關稅待遇,但正接受美國根據232條款進行審查,預計將於12月完成,屆時方可確定是否調整相關稅率。
日經亞洲報導,對於馬來西亞和美國談成的關稅協議,馬國投貿部長東姑扎夫魯(Tengku Zafrul Aziz)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認為這對馬來西亞和美國都是雙贏。」他說,「我們提出的方案涵蓋了98%的關稅項目,」並補充,「有很多關稅項目被提出要求,我們審視了哪些比較重要。有些產業,我們認為還沒準備好。」
在美國出口商品共1萬1444項關稅項目中,馬來西亞提出降低或取消其中的1萬1260項關稅;美方則要求取消191項農產品和1347項工業產品的關稅。根據新協議,目前共有6911項美國商品進口到馬來西亞時可享零關稅,比原本免稅清單多了344項。馬來西亞投貿部發言人表示,目前公布的數字仍屬暫定,將在「發布聯合聲明時正式敲定」。東姑扎夫魯指出,預計馬來西亞與美國將在本周末共同發布這份聯合聲明。
目前,半導體與藥品出口仍維持零關稅的免稅待遇。不過,東姑扎夫魯也提醒,這些項目仍正在接受美國《貿易擴張法》第232條(Section 232 of the Trade Expansion Act of 1962)的審查中。232條款也稱為「國安調查條款」,該法條授權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可對進口特定產品是否影響國安啟動調查及認定,一旦認定某進口產品造成國安威脅,美國總統有權在90天內決定調整該產品的進口措施。
東姑扎夫魯表示,這項免稅待遇仍存在「不確定性」,美國商務部的評估仍在進行中,預計將於12月完成。他說,「在非關稅障礙方面,我們關注的是美國《貿易擴展法》第232條。」他補充,「這是為了改善馬來西亞的整體條件,作為一個需要投資與貿易的國家,我們已推動許多進步措施,將讓我們的投資者與貿易商更容易運作。」
馬來西亞將持續與美方接觸,並提供希望獲得零關稅待遇的商品清單,例如美國無法生產的農產品與原物料,包括可可、橡膠與棕櫚油。此外,針對外界質疑政府在清真認證與美國禽肉進口的相關規範上作出讓步,東姑扎夫魯予以否認,並表示馬來西亞僅同意「簡化清真肉品進口程序」。他說,「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議題,」並補充,「政府把這視為一個自我改善的機會,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是關稅壁壘,有時只是繁瑣的官僚程序。」他坦言,確實還有改進空間,而美方提出的問題,正好給馬來西亞一個重新檢視這些程序的機會。
東姑扎夫魯強調,馬來西亞並沒有為了達成協議而犧牲國家利益,政府依然確保國內產業受到保護。雖然美方曾要求取消消費稅、全面免除進口許可要求,並在戰略產業上完全放寬外資持股限制,馬來西亞仍未接受這些條件。他解釋,「我們也已針對轉運貨物建立非優惠性原產地證明,同時也對來自美國的人工智慧晶片出口實施了相關控管。」
馬來西亞大學國際與戰略研究系副教授邱穎慧(Khoo Ying Hooi)表示,這些關稅措施也將促使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加倍強化」(double down)區域主義。許多國家正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區域合作架構,視為一種「政治保險」。她說,「我們可能會看到東協內部的貿易更加深化,以因應未來可能的衝擊,尤其是那些受到美國重罰的國家,」並補充,「某種程度上,華府的施壓反而可能加速東協轉向自主與多邊避險的趨勢,而這正是我們目前正在目睹的現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