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辯論前夕》反方:延役在技術上困難 清大教授:多國家核電都已運轉超過 60 年
核三廠延役是否重啟,即將由全民做出決定。隨《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完成修法,賦予核電延役的法源依據後,由台灣民眾黨推動的「核三延役」公投案將於 8 月 23 日登場,成為國內能源政策重大轉捩點。正方主打能源韌性與電力穩定,反方則質疑安全風險與程序正義,雙方近期頻繁透過媒體鋪陳觀點。
隨首場電視辯論會即將登場,這場牽動產業、環境與國安的公投,也備受各界矚目。
正方觀點:延役核三,是確保能源韌性的現實解方
支持核三延役的陣營,包括台灣民眾黨、國民黨、部分能源專家與企業界人士。他們認為,在當前能源轉型尚未完成、再生能源發展進度緩慢、電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延役核三是維持穩定供電與能源安全的務實策略,應該以核養綠、以核能度過轉型過渡期。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表示,全球都在重回核能懷抱,台灣不應再以「不安全」來排斥核電。他表示,為同時解決能源短缺與環境汙染的挑戰,台灣需放下意識形態的包袱,務實面對核能發展與安全評估。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指出,核三是目前台灣最年輕且表現最穩定的核電廠,若能透過嚴格審查與技術升級延役,對穩定電網與減碳都有正面貢獻。他強調,世界許多國家核電都已安全運轉超過 60 年,延役並非無先例可循。
針對核廢料問題,葉宗洸則解釋,乾式貯存技術已足夠成熟,可於電廠內安全存放數十年;並認為,第四代核能技術(如快中子反應爐)能將核廢料重新製成燃料,大幅縮短廢料的危險半衰期。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則指出,AI 與半導體產業的電力需求爆炸性成長,若不提前佈局核電選項,將對經濟發展與產業競爭力造成衝擊。國際上,日本、比利時、法國等國近年紛紛調整原先的「非核」政策,重啟核電作為能源穩定的補充來源。
尤其台灣能源高度依賴進口,天然氣占比逾九成,任何供應鏈中斷都可能對民生與產業造成重大衝擊,因此,延役核三被視為提升能源韌性的重要環節。
反方觀點:延役不符安全與程序正義,恐讓政策重回錯誤軌道
反對核三延役的聲音則集中於環保團體、部分民進黨立委、地方政府與核安專家。他們主張,核三已運轉超過 40 年,位處地震頻繁的恆春斷層帶,設備老舊且潛在風險高。
綠黨召集人甘崇緯質疑,延役不僅在技術上困難,重啟過程需重新評估反應爐安全、進行重大維修,可能耗時數年且成本高昂,再加上核廢料處置至今仍未有明確方案,整體風險與成本將遠超效益。甘認為,此案並非能源策略的前瞻選擇,而是可能把台灣帶回核能依賴的舊思維之中,不符環保與社會期許。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也公開表示,核三廠延役並非簡單的「開關」問題,舊設備重啟需要重新送審、翻修與補件,並進行為期數年的安全評估與環境影響調查。他提醒,核三除役後,台電已安排替代機組與電網調度機制,盲目重啟反而會擾亂原訂規劃與能源轉型進程。
同時針對核廢議題,身為直接利害關係人的曾文生指出,當初核二廠停運,與當時新北市府不發乾式貯存執照,導致燃料棒沒地方放有關。顯見核廢議題並非如此簡單即可解決。另外,核三廠位於地震帶,未來若要重啟或延役,必須經過嚴格的安全評估與國際審查,並非大家投票通過就能馬上啟用。
地方政府如屏東縣府則強調,中央在推動修法與公投時未充分與地方溝通,缺乏程序正義與民眾信任基礎。
其中,反方更擔憂,核三延役公投被某些在野政黨當作政治操作工具,轉嫁能源決策責任,讓民眾在資訊不對等下作出攸關國家能源政策的重大抉擇。他們呼籲,應全力發展再生能源與電網儲能技術,而非回頭依賴已過時且爭議重重的核電方案。
核三公投在即,7號首場辯論會學界對陣台電
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規劃,核三重啟公投案將於 8 月 23 日正式投票,本週四起將陸續舉辦 5 場電視辯論會(8/7、9、11、13、15)。
正方代表照辯論順序為清大教授葉宗洸、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台灣民眾黨立法委員黃國昌以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
反方則依序由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副執行長林子倫、綠黨共同召集人甘崇緯、民眾代表吳亞昕以及民進黨立委莊瑞雄等人參與對話。
其中,首場辯論(8 月 7 日)下午三點由 清大教授葉宗洸對陣台電董座曾文生,堪稱專業對決,引發關注。辯論會設計旨在讓雙方代表就核安安全性、能源政策、程序正義與社會影響等議題深入交流,提供選民理性判斷的資訊。
鑑於公投內容敏感且屬重大能源與國安議題,中選會並透過媒體公布出場名單及排場順序,以確保辯論會資訊透明、布局合理,使民眾得以在正式投票前充分了解正反雙方觀點。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