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侯孝賢到林芳郁》中醫怎麼治失智?醫師傳授「五型辨證」:對準體質才能預防延緩
2023年底,國際知名導演侯孝賢因罹患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失智症的一種)而宣布退出電影界,震驚台灣影壇。這位憑《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等片屢獲國際大獎的大師,據家人透露已經罹病2年多,目前狀況穩定,但已無法再參與創作。
延伸閱讀:76歲侯孝賢傳失智退休》精神科醫師:別急著糾正…可多跟長者們聊聊童年往事
不只是文化界,醫界同樣也傳出類似的警訊。知名心臟外科權威、前台大醫院名醫林芳郁,在2024年也公開證實自己罹患失智症,這位曾領導全台第一例換心手術、備受敬重的醫界巨擘,如今卻也面臨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逐漸流失。
這些重量級名人的公開罹病,不僅讓社會更加正視「失智症」這個沉重議題,也反映出高齡社會下,每個家庭遲早可能都會面對的現實。
當西醫以神經退化為解釋主軸時,中醫對失智症(中醫稱為「癡呆」)則有其獨特的病因病機、辨證觀點與調理方式。當代人在面對失智症時,有哪些可能的預防與輔助治療之道?
失智症: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大腦失衡
失智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個症候群。根據現代醫學定義,它是以「後天性認知功能缺損」為核心的慢性退化病變,影響範圍包括記憶、語言、理解、計算、判斷、定向感、視空間能力等,甚至伴隨精神、行為與人格的改變,最終導致日常生活與社交功能的全面失調。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全部失智症的60%以上。此外,還包括血管性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等不同類型。
這些分類,在中醫的視角下雖未有相同名稱,但中醫歷代文獻中對「癡呆」「善忘」「神志失常」等症狀早有描述,並提出「本虛標實」的理論架構來理解其發展。
中醫怎麼看「癡呆」?
有40年經驗的廖老中醫師接受《信傳媒》訪問時先指出,中醫認為癡呆(即現代所稱失智症)屬於「神志病」範疇,其發病與心、腦、腎三臟密切相關,並與肝、脾等臟腑功能失衡有關。其核心病機是「髓海不足、神機失用」,也就是腦髓虧虛、腦絡不通,導致大腦失去統領精神活動的能力。
廖老中醫師指出,導致失智的因素可能包括:
1. 年老精衰、腎精虧損
2. 長期慢性病耗損氣血
3. 飲食失調、痰濕內生
4. 情志不暢、肝氣鬱結
5. 氣滯血瘀,腦絡瘀阻
6. 脾胃虛弱,無力生化氣血
7. 正氣虧虛,外邪內侵
他提到,這些因素最終可導致「本虛標實」的狀態,即脾腎氣血虧虛為本,痰濁、瘀血、火毒為標,病機常虛實夾雜,難以根治,但可透過調理緩解病程、改善生活品質。
從遺傳、年齡到體質…中西醫怎麼看失智症危險因子?
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從西醫來看包括年齡增長、女性、家族遺傳、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生活習慣不佳(如吸菸、酗酒、孤獨)、教育程度低、憂鬱症等。
這些因素若從中醫觀點解釋,可映射為:
1. 年齡增加:腎精虧虛、腦髓不足
2. 慢性病:脾腎兩虛、氣血虧乏
3. 中風史:血瘀阻絡、腦脈不通
4. 情緒壓力、憂鬱:肝氣鬱結、氣滯血瘀
5. 睡眠障礙:心神失養、陰陽失調
6. 飲食失調:痰濁內生、清竅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西醫研究發現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ApoE4」基因,會大幅提高罹病機率,攜帶2個等位基因的人風險高達90%。廖老中醫師表示,中醫雖不談基因,但會視為「體質偏頗」,透過辨證論治進行調整。
中醫如何調理不同類型的失智症?
中醫治療失智症,講究辨證施治,常見證型包括:
1. 腎精虧虛型
症狀:記憶減退、腰膝痠軟、耳鳴健忘、精神不濟
治法:補腎填精,益髓養腦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知柏地黃丸、還少丹等
2. 脾虛痰濁型
症狀:思維遲鈍、語言不清、胸悶食少、舌苔白膩
治法:健脾化痰,醒腦開竅
方藥:導痰湯、半夏白朮天麻湯等
3. 氣血兩虛型
症狀:記憶衰退、疲倦無力、面色萎黃、心悸失眠
治法:益氣補血,養心安神
方藥:歸脾湯、八珍湯等
4. 瘀血阻絡型
症狀:頭暈頭痛、口齒不清、語言遲鈍、肢體麻木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開竅
方藥: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
5. 肝氣鬱結型
症狀:情緒不穩、焦慮煩躁、胸脅脹痛、記憶下降
治法:疏肝解鬱,寧神益智
方藥: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
廖老中醫師指出,腦部對應的督脈、腎經、心包經為常見治療經絡,治療上不單靠內服中藥,也可搭配針灸、艾灸、耳穴刺激、經絡按摩等方法。
從飲食與生活習慣日常調理,延緩失智症惡化
即便已罹病,透過中醫調養與日常生活管理,仍有機會延緩失智症惡化。廖老中醫師建議包括:
1. 早睡早起:養腎固精,避免熬夜傷神
2. 飲食清淡:忌油膩、糖分過高,避免助濕生痰
3. 多食補腦食材:如黑芝麻、核桃、山藥、枸杞、桑椹、何首烏
4. 心情舒暢:避免情緒壓力與過度憂思
5. 適量運動:如太極、氣功,有助於氣血運行
6. 常與人互動:多與親朋好友交流,減少孤獨與退化
廖老中醫師表示,中醫強調「未病先防」,認為預防重於治療,失智不是老年的必然,而是可以早期介入、預防延緩的疾病,「面對失智症這種進展緩慢、難以逆轉的退化性疾病,中醫提供的並非單一療效迅速的對症藥,而是一整套從體質調理、臟腑平衡、情志疏導到生活起居的整體觀照。」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心境平和、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動靜得當,才是養護腦神、預防癡呆的根本之道。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