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公投說明會】黃國昌:台灣能源不具韌性 不用核電才是國安破口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今天在核三重啟公投案意見發表會上表示,核燃料棒最終處置問題,科技已有解方,不是不能處理,而是民進黨不願面對;台灣能源不具韌性、需要核能發電廠,「不用核電廠才是台灣最大的國安破口」。
核三重啟公投8月23日投票,中選會在投票前舉辦5場發表會,第4場今天登場,由中選會委員吳容輝擔任主持人,正反方代表分別為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剛滿20歲的青年吳亞昕。
黃國昌說明,台灣發電現況是火力全開,違背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山也光電板、海也光電板,丹娜絲颱風讓民進黨光電神話一夕破滅,四處散落的光電板已淪為大型廢棄物的垃圾場。核電的抽象風險,是科技可控的,但光電的具體危害,卻是現實發生的。
黃國昌表示,美國商會早就對台灣供電不穩定提出高度疑慮,2025台灣白皮書直指半導體、AI關鍵產業在台灣面臨供電不足的風險。AI時代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如果政府宣布AI是重點產業,發展AI產業的電要從哪來。
黃國昌指出,在福島核災發生後,他曾反對核能發電,但在淨零碳排國際趨勢,伴隨科技快速發展下,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核電在全球復興,關鍵就在於「務實、理性、科學」,民進黨不該鴕鳥心態,持續視而不見。
黃國昌質疑,核燃料棒如何處理,做為3個孩子的父親,他不容許把這個世代的問題,丟給下一代承擔。民進黨政府負責核廢料選址的非核家園推動專案小組,超過4年沒開會,直到今年才研議最終處置場選址的法案,「過去8年民進黨是在睡覺嗎」。
黃國昌提到,核燃料棒最終處置問題,科技已有解方,經濟部、台電6月到芬蘭、瑞士高階放射物處置場參觀,也簽下合作備忘錄要協助台灣規劃場址,這是政府不告訴民眾的。核廢料處置嶄新技術「深孔地質處置(DBD)」已成主流選項。
黃國昌解釋,DBD在國際已獲實證,展現高度安全性與可行性,這不只是技術上突破,更是政策上轉機。它採鑽井技術,將高階核廢料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結晶岩層,利用天然地質屏障,降低人為入侵可能性。用過的核燃料棒不是不能處理,是民進黨不願面對、政府怠惰。
黃國昌談及,外界擔心當前台灣與中國關係緊張,核電廠恐成戰爭爆發的國安破口;但若中共對台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天然氣會在10天內耗盡,台灣目前能源不具韌性,需要核能發電廠,「不用核電廠才是台灣最大的國安破口」。
黃國昌指出,核一已拆除關鍵設備,核二也因燃料池早就滿、用過的核燃料棒甚至無法從反應爐爐心取出,沒辦法更換,在技術上核一、核二沒有延役的可能,技術上、法規上、程序上都有面臨重大的挑戰,目前只有核三廠燃料池還有存放空間。
黃國昌表示,核三廠還可供應3個週期的核能發電廠發電、約5年的時間;同時核三廠室內乾儲目前進行招標,在未來3到5年時間就可完工,完工後就可將燃料池裡面的燃料棒,移到室內乾儲廠,核三廠就能接續運轉,不用面臨燃料池塞滿燃料棒的窘境。
黃國昌強調,希望透過這次公投,重新檢視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有沒有辦法讓民生供電穩定、讓產業無後顧之憂、支撐台灣。呼籲年輕朋友出門投票,台灣的未來是你們的,有權決定國家的方向,「823核三延役投同意」。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