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打造超級電腦 助台灣運算能力提升五成以上
台灣筆電大廠華碩的子公司正在開發1台由輝達晶片驅動的超級電腦,預計將使台灣的整體運算能力提升至少5成。
南華早報報導,這項基礎建設由台灣智慧雲(Taiwan AI Cloud)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NCHC)合作推動,首階段計畫於12月上線,將具備80千兆次浮點運算( petaflops)的效能。華碩(Asus)雲端暨台灣智慧雲執行長吳漢章接受該報專訪時指出,該超級電腦位於南部台南,最終將達到250千兆次浮點運算的總效能。1千兆次浮點運算等於每秒1兆次運算。
相比之下,美商慧與科技(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建造的「El Capitan」在2025年6月全球超級電腦排行榜中名列第1,效能達1742千兆次浮點運算。這台去年啟用的超級電腦設於美國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占地7500平方英尺。
吳漢章表示,台灣這項最新的超級電腦計畫,將使全島總運算能力至少提升50%,並且是台灣邁向「亞洲前3大運算強國」目標的重要1步。
台灣科技部在今年2月表示,計畫在2029年前,將全島總運算能力由目前的160千兆次浮點運算擴充至約1200千兆次浮點運算。
據吳漢章透露,這台新超級電腦最終將搭載1700顆輝達H200 GPU。他並強調,母公司華碩與輝達「關係良好」,早在專案啟動前1年至兩年就展開協商,以確保晶片供應。
台灣智慧雲(前身為台灣網路服務公司,Taiwan Web Service Corp)此一超級電腦專案,也凸顯亞太地區在AI熱潮帶動下,數據中心與運算基礎設施快速擴張的趨勢。
吳漢章指出,台灣智慧雲在區域內已有其他AI基礎建設案例,包括新加坡的1個數據中心,以及正在越南為國營電信商Viettel興建的另1座設施。越南專案於今年初在美國政府批准輝達晶片出口後啟動,該基礎設施將搭載200顆輝達GPU。
他說,「具代理性(agentic AI)的AI」正成為新興動能,這類技術能自主替使用者或系統執行任務。
針對台灣新超級電腦,吳漢章表示,數位發展部鼓勵團隊「提供具開放架構的具代理性AI框架」,協助本地企業導入或升級應用程式。
至於中國市場,吳漢章坦言,由於GPU供應受限,公司在當地推動類似專案「並不容易」。中國當前的策略,是透過「堆疊與集群」低性能晶片,來模擬高階AI晶片的處理能力,這種方式在推理(inference)方面或許可行。
他提到,中國AI公司DeepSeek在今年1月推出R1推理模型後,帶動推理需求上升,因該模型在邏輯推理任務上表現突出。「如果工作負載類似於推理,就更容易用現有晶片採取替代技術方案。」吳漢章說,不過若涉及AI訓練或微調,開發者仍會擔心GPU選型問題。
他預測,未來將有3大AI領域持續發展:計算基因學、量子運算,以及數位分身(digital twin),其中數位分身的「殺手級應用」可能會出現在銀髮照護領域,協助老人取得藥物、食物,甚至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