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下沉中 雲林虎尾一年下沉7公分
我們常用「滄海桑田」來形容長遠時間,帶來的巨大變化!以雲林縣為例,沿海鄉鎮歷經20多年,就讓當地的「桑田」變成了「滄海」。像在口湖鄉的湖口溼地旁,中央廣播電台口湖分台、原本興建在陸地上的75根輸送線桿,如今全淹沒在水裡,當地因為地層下陷因素,道路不斷墊高,導致房屋和道路的落差有半層樓高,沿海居民幾乎是逢雨必淹。近年來,地下水的抽取,加上高鐵和中科虎尾園區的興建,讓原本的地層下陷的區域、雪上加霜,更增加了土地的負重量。地層下陷的面積,從沿海擴大到內陸,去年發現:中科虎尾園區的下陷程度,高達7公分,超越了沿海鄉鎮的下陷程度。政府施行多項減緩地層下陷措施,希望找出解方。
大愛電視記者 張澤人:「記者所在的位置是,雲林縣口湖鄉的湖口溼地,在我背後這一整排,75根的輸送線桿,全部淹在水裡面,很難相信在20多年前,這些設施都是在陸地上的。」
中央廣播電台口湖分台副台長 洪士修:「地層下陷之後 水就排不掉,造成這個水位滿深的,只能用竹筏把設備弄過去,然後再做更換維修。」
歷經20年時光,桑田變成了滄海。
雲林縣口湖鄉居民 吳通妙:「下雨的時候 都要用抽水機,這樣抽水出去,不然都會淹水, 淹到家裡都是水。」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 陳清圳:「 超抽(地下水)完之後,加上補充(水)源不足,所以造成現在目前的,地層下陷的主因。」
雲林部分沿海鄉鎮,海平面高於陸地,於是、逢雨必淹,成為常態。
雲林縣口湖鄉蚵寮村居民 蔡焜斌:「雨大一點時 淹水都快50公分。」
泡在水裡的、不只是房屋,還有數百座的墓地。去年度,雲林縣地層下陷的總面積為226.4平方公里,這種現象造成地表沉陷、建物龜裂、公設損毀的直接影響,也衍生地下水鹽化、海水入侵、排水不良多種風險,嚴重威脅國土安全。
雲林縣議員 蔡孟真:「我們小時候,這個窗戶打開,外面就是馬路的景色,但現在你看,已經是一面牆了,現在(房屋)跟路面落差,大概有半層樓高。」
地層下陷區域,雲林沿海鄉鎮很嚴重,但近年來發現下陷面積,擴大到內陸的褒忠、元長、土庫和虎尾。
大愛電視記者 張澤人:「記者所在的位置是,中科虎尾園區,園區設置了這種監測,地層下陷的裝置,在2024年度 這裡下陷了7公分,目前是雲林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區域。」
雲林縣水利處水利行政科長 洪麗騏:「附近產業用水的一個抽取以外,新興的設施廠房,以及它的一個施工點景,都有可能造成一個短期的下陷。」
大量抽取地下水的沿海區域,以及土地承載量大的高鐵沿線和科學園區廠房,都讓雲林的地層下陷、雪上加霜,於是政府祭出一系列防範措施。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 陳清圳:「要有效地處理這樣,地層下陷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必須讓農民,或者是工業區的用水,用地面水(自來水)來做足夠的補充。」
政府調整稻米產業結構,鼓勵農民轉作旱作物和雜糧。這7年來,雲林縣第一期水稻耕種面積,減少了4644公頃。
雲林縣水利處長 許宏博:「雲林縣的(地下)水,大概有八成,都是用在農業用水,所以只要農業用(地下)水,獲得一定的控制的話,就會有一個較大的節水效率。」
水利署在濁水溪沖積扇、設置地下水補注區,每年平均注水1.5億噸。
雲林縣水利處長 許宏博:「地下水補注得比較多,它的地層下陷狀況,就會比較緩和。」
台灣生態學會雲林工作站主任 陳清圳:「地下水的一個水源,如果被工業區用水,或是被其他的民生用水取用的話,就會不足以補助地下水,這也是雲林縣地層下陷,最大的一個問題。」
從事養殖業、農業和工業的在地居民,必須認清土地危機,減少地下水源的抽取,朝向水資源的永續循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