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咳嗽咳到懷疑人生?這些症狀可能是氣喘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5月13日02:32 • 發布於 06月02日04:3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陳先生親身經歷咳嗽半年不癒,原以為只是小感冒,結果竟是氣喘惹禍!本文深入分析氣喘與感冒咳的差異、常見誘因及13項高風險因子,幫助正確辨識慢性咳嗽背後的真相,有效提升自我健康警覺。

48歲陳先生表示咳嗽斷斷續續半年都好不了,診所抗生素已經吃了很多,照X光也都說沒有問題,經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醫師吳錦桐診斷為氣喘,但陳先生覺得只是咳嗽咳不好,也沒有喘怎麼是氣喘,讓他十分疑惑。

咳嗽斷續超過2-3星期 應就醫確認是否氣喘所致

吳錦桐醫師表示,由於氣喘是呼吸道過敏慢性發炎反應的疾病,臨床主要的症狀包括慢性咳嗽、胸悶、喘,咳嗽。氣喘與感冒的咳不同,感冒是一整天都在咳,大部份不超過7-10天,但若是咳嗽斷續超過2-3星期以上未見好轉,需考慮至呼吸胸腔科進行檢查,看否是氣喘所致。

氣喘症狀發生的時間通常是在遇到過敏誘發因素的時候,常見清晨、吹到風、吃到冰、天氣溫度驟變、空氣品質差、接觸過敏原環境,如寵物塵蟎及有味道環境(地下室黴味,燒香,二手菸,特殊香精油,美髮院化氣學染劑味道等),呼吸道感染尤其容易誘發氣喘發作,甚至導致肺炎,威脅生命,不可輕忽。

誤認無症狀痊癒 自行停藥導致反覆住院

國泰綜合醫院氣喘個案管理師李舒卉提到,李舒卉說明,很多病人會因覺得氣喘控制到沒症狀就是好了,對控制型吸入劑考慮因含類固醇,故沒症狀就盡量少吸,但無症狀不代表氣管沒有過敏慢性發炎,吸藥還是有痰、偶爾輕微咳兩聲、運動爬樓梯才會喘,沒有超出自我能忍受的範圍,若遇到誘發因素造成氣喘急性惡化就是跑急診甚至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氣喘是慢性病,需長期使用含類固醇吸入劑控制,才能達到降低氣管過敏慢性發炎狀況,以提高自身呼吸道免疫力,降低氣喘發作及肺功能下降影響活動度的風險,維持自身生活品質。

自我評估13項氣喘危險因子 符合多項發作風險高

評估看看自己有多少氣喘危險因子,越多項表示氣喘發作風險越高:

  • 致敏性過敏原
  • 抽菸、接觸二手菸
  • 身體質量指數BMI>30kg/m2
  • 控制型吸入劑使用不正確或未規律使用
  • 過度依賴緊急吸入劑
  • 有心臟疾病或肺功能不正常
  • 曾因氣喘惡化而插管或加護病房住院
  • 過去1年內曾發生≧1次嚴重急性惡化
  • 頻繁使用口服類固醇
  • 胃酸逆流
  • 慢性鼻竇炎
  • 懷孕
  • 血液嗜酸性球增多(Eosinophil>10%)

按醫囑正確用藥 減少誘發危險因子

吳錦桐醫師提醒,氣喘不會傳染,屬於慢性病無法被根治,與多重過敏遺傳基因加上接觸環境誘發刺激物有關,只要每日按醫囑正確使用控制型吸入劑、避開過敏原(寵物、菸、塵蟎等)、規律作息、運動、減少誘發的危險因子、每日監測尖峰吐氣流速計值及每月自評氣喘控制測驗表,定期回診與醫師及個管師有良好配合,即能將氣喘控制良好遠離疾病威脅。建議與照護的醫護團隊雙向溝通,建立良好的醫病夥伴關係,強化自己的健康,增進生活品質。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