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90%誇鏡電商稅!Shein、Temu加速全球擴張 歐洲、東南亞、中東助GMV持續成長
2025 年,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政策持續發酵,跨境電商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調整。儘管美國近期將對中國新加的關稅暫時回調至 30%,但對透過跨境小包進入美國市場的小額包裹卻並未放鬆限制。原本可享有免稅清關的小件商品,如今必須支付貨值 90% 的高額關稅,或每件至少 150 美元的固定關稅。這項政策直接衝擊了中國跨境電商 Shein 和 Temu,兩者曾憑低成本的小包直郵模式迅速佔領美國。
《晚點 LatePost》報導,早在今年 4 月美國新一輪關稅戰正式爆發前,Shein 和 Temu 已提前經歷一場「壓力測試」。今年 2 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取消針對 800 美元以下小額商品的關稅豁免,面對政策突變,Shein 與 Temu 迅速調價應對,但消費者對價格極為敏感,導致銷售一度暴跌,其中,Temu 率先大漲,引發用戶不滿。數天後,因美國海關不堪重負而暫停新政策,兩個平台才不得不回調價格。
報導指出,Shein 今年上半年商品成交額 (GMV) 約 270 億美元,年成長率維持在 15%-20%,而成立不到三年的 Temu,上半年全球 GMV 已達約 350 億美元,年增速高達 50%。
據接近 Temu 的人士透露,該電商 2024 年全年 GMV 目標為 1000 億美元,意圖超越拼多多在成立第三年的成績。Shein 去年 GMV 約 520 億美元,年初曾設定全年目標為「微超 600 億美元」。不過,兩家公司都對外否認了相關 GMV 數據。
經過實戰演練後,當 4 月新關稅政策正式落地時,Shein 和 Temu 已準備多套應對方案。大量因加稅失去價格競爭力的商品被主動下架,Temu 尤其加快了物流模式的調整,減少從中國直郵美國的「全託管」商品,並引導消費者選擇「半託管」模式,也就是即由賣家將貨物提前備至美國本地倉庫,用戶下單後直接發貨,從而規避進口關稅。
為緩解消費者對漲價的抵觸情緒,平台一度取消直接漲價,轉而明確標註「Import Charges」(進口費用),將責任歸咎於美國政府政策。
然而,有消費者在社群平台抱怨,在 Temu 購買 85.7 美元的商品,最終需支付高達 135.22 美元的進口費用。
今年 6 月起,Temu 逐步恢復部分小包裹直郵商品,同時推出 Y2 半託管方案,允許商家從全球任意國家空運發貨,無需提前備貨,雖然履約時間延長至 6-14 天,但為新物流模式提供了測試空間。
目前,跨境電商進入美國的貨物主要依賴兩種清關模式。一是針對貨值 2500 美元以下的簡易報關 (T11) 和標準報關 (T01)。儘管清關流程已高度自動化,但排隊等待仍可能影響時效。
業內人士指出,T01 模式雖審查嚴格,但對於大批量貨物,單位清關成本反而更低。此外,直郵小包按零售價計稅,而從海外倉發貨則按進貨成本申報,兩者稅基差異顯著,使得新關稅對物流成本的實際影響有限。
為規避關稅,部分商家嘗試透過第三國「轉口」方式繼續享有免稅政策,但美國正加緊封鎖這項漏洞。
上月初,美國對越南新增針對第三國轉運貨物的徵稅要求,川普上周三 (7 月 30 日) 簽署行政令,自 8 月 29 日起暫停所有國家的小包免稅政策,徹底切斷轉運免稅通道。
面對日益複雜的全球貿易環境,Shein 與 Temu 正積極探索新的物流通路,以維持業務運作。儘管關稅戰帶來短期衝擊,但 Shein 和 Temu 透過結構性調整保持了成長勢頭,兩家公司均加速拓展美國以外的市場。Temu 半託管模式已涵蓋東南亞、歐洲、中東及南美洲;Shein 半託管業務則在中東上線。
根據內部人士透露,美國市場在 Shein 全球 GMV 中的佔比已低於 30%,Temu 則為 35%。即便美國銷售額因關稅下降 20%,對 Shein 全球業績的影響也僅 6%。
Shein 仍以自營模式為主,貢獻約 70% 的 GMV,但自 2020 年起逐步開放平台模式,引進第三方商家,並提供流量與物流支援。今年 4 月,Shein 曾打算將部分自營業務合作工廠轉為半託管商家,以降低庫存與物流成本,但隨著關稅下調,該計畫暫緩。
Temu 則早在 2023 年 3 月上線半託管模式,招募本地履約商家,並在 7 月下旬完成組織架構調整,強化海外市場在地化營運。
儘管最廉價的跨境郵政小包模式受阻,但 Shein 和 Temu 憑藉龐大的出貨量,已能透過包機、包櫃等方式控制物流成本。儘管低價小包屢遭限制,但跨境電商的規模效應與進化能力,正推動產業尋找新的生存路徑。
更多鉅亨報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