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止不住的腹瀉別硬撐!營養師傳授飲食調整妙招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5月23日09:29 • 發布於 06月13日04:1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吳婉華營養師

腹瀉,絕非單純的拉肚子,而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本文深入探討腹瀉背後的根本原因,結合實用的飲食調整策略,維持腸道菌叢平衡、強化消化防線,遠離反覆不適,重拾每天輕盈穩定的生活節奏。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當我們感到腸胃不適時,往往將原因歸咎於壓力過大、飲食不規律。然而,看似尋常的腹瀉,其實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腹瀉不單是腸胃功能紊亂的表現,更可能與感染、食物過敏、藥物反應,甚至情緒壓力息息相關。從營養與腸道健康的角度出發,頻繁或長期腹瀉不容忽視,往往暗示著腸道菌相失衡與營養吸收障礙,需及早調整。

本篇將深入解析腹瀉的常見成因、日常飲食調整建議,以及何時應就醫評估,幫助你掌握腸道健康的主導權。

腹瀉的五大成因:身體為何無預警「拉肚子」?

醫學上,腹瀉(Diarrhea)泛指每日排便次數增多(一般為三次以上),且糞便呈現稀薄或水樣。其常見誘因包括以下幾類:

  • 感染性腹瀉
    最常見的腹瀉類型,通常由病毒(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或寄生蟲引起。多數與不當飲食、食物中毒或旅遊接觸有關。

  • 飲食與藥物反應
    乳糖不耐症、過量攝取酒精、高咖啡因或辛辣食物,都可能導致腸道過度蠕動,進而引發腹瀉。一些抗生素及腸胃藥也可能擾亂腸道菌相,造成排便異常。

  • 壓力與慢性腸道疾病
    如腸躁症(IBS)、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等,常伴隨長期腹瀉。情緒壓力與焦慮亦可能透過腸腦軸線反應,引起腸道過度活躍。

  • 腸道菌相失衡
    健康的腸道仰賴「好菌」維持菌叢平衡,當壞菌滋生,容易分泌毒素損害腸黏膜,引發腸道發炎與腹瀉。維持良好菌相是預防與改善腹瀉的核心關鍵。

  • 黏膜受損
    化療、放療、或某些疾病可能造成腸道黏膜受損,進而影響消化與吸收功能,引起持續性腹瀉。此時應以修復黏膜為主要策略。

誰是腹瀉的高風險族群?

腹瀉不分年齡,從嬰幼兒、成人到高齡者都可能發生。美國研究顯示,成人平均每年經歷一次急性腹瀉,幼童則可能兩次以上。此外,前往開發中國家的旅客,因接觸水源或食材污染,較易罹患「旅遊者腹瀉」,症狀通常急性且短暫,但不可輕忽。

除了腹瀉,還有哪些伴隨症狀?

  • 腹部絞痛或悶痛
  • 突如其來的強烈便意
  • 排便失控(無法控制)

若由病毒或細菌引起,還可能出現發燒、寒顫、血便等現象。長期腹瀉若未即時補充水分,恐導致脫水,尤以兒童、長者及免疫力低者風險較高。

什麼情況下需就醫處理?

雖多數腹瀉屬暫時性現象,但若出現以下情況,請務必尋求醫療協助:

  • 持續腹瀉超過48小時(成人)或24小時(兒童)
  • 有脫水跡象,如口乾、尿量減少
  • 嚴重腹痛或直腸疼痛
  • 發燒超過攝氏39度
  • 糞便帶血、黏液,或呈瀝青狀黑便

腹瀉時,怎麼吃最合適?

腸胃不適期間,飲食應以「清淡、補水、易消化」為原則,避免刺激性食材,加速腸道修復:

⭕建議攝取:

  • 白粥、吐司、蒸蛋、蘋果泥、香蕉等低纖、低脂食物
  • 含電解質飲品,如運動飲料、稀釋果汁
  • 含水溶性纖維的食材,如燕麥、熟蘋果,有助於增加糞便稠度

❌應避免:

  • 辛辣、油膩、高糖食物
  • 奶類製品(如牛奶、起司),尤其乳糖不耐者應避免攝取
  • 咖啡、茶與酒精飲品,因會刺激腸道、加速水分流失

腹瀉能預防嗎?

部分腹瀉確實可透過疫苗與生活習慣預防:

  • 輪狀病毒。台灣目前提供嬰兒口服疫苗接種,有助降低感染風險。父母可與醫師討論,自費安排接種時程。第1劑最早之接種年齡為出生滿6週,每劑最短接種間隔為4週。

  • 旅遊者腹瀉。前往衛生條件較差地區旅行時,建議:

  • 僅飲用瓶裝水或煮沸水,避免使用未處理的自來水

  • 食物須完全煮熟並趁熱食用

  • 避免生食、未剝皮水果及街頭熟食

別輕忽腸道給你的「提醒」

腸道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反映著我們的飲食與生活狀態。腹瀉雖常見,卻不該忽視。從調整飲食、修復菌相、改善壓力開始,便是照顧腸道的第一步。
若你長期腹瀉或經常「跑廁所」,不妨諮詢專科醫師或營養師,找出根源並從根本改善。給腸胃一個喘息的機會,今天就從一碗熱粥開始,重拾身體的平衡節奏。
參考資料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