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暫時性關稅20% 海運業:逼近美國小型進口商上限
美國公布對台灣暫時性關稅20%,總統賴清德今(1日)早發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多位航運界人士評估,關稅若能談到15%是滿分,20%是中等,台灣出口大宗是AI、高階半導體及晶片等,毛利高、關稅轉嫁能力高、影響小,其他毛利低的傳產商品可能要往關稅低、製造成本低的國家移動。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表示,根據美媒報導美國小型進口商的盤算是,如果關稅在10%還可以吸收,若超過20%以上就要部分或全面轉移採購地區。
就目前白宮公布各國關稅稅率,台灣目前20%暫時性關稅,高於日韓的15%、泰國的19%,跟越南的20%相當。台灣暫時性關稅如果有機會下修,短期亞洲出口至美國貨載版塊不會馬上變化,但長期出口商應該還是會分散風險。
台驊(2636)總經理顏益財強調,台灣企業韌性很強,只要公司體質夠好,就不怕市場變化。如果台灣關稅比日、韓高,競爭力就要看產品,台灣AI半導體及晶片、AI components就沒有影響,美國買方肯定會吸收增加的關稅,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台灣不能做就移到國外去做。
顏益財認為,美國人還是要消費,美國向亞洲地區採購產品還是不會變,隨著各國關稅底定,成本比較明朗,航商會調整航線及靠港因應,對海運長期來看影響不會很大。
謝志堅表示,台灣貨櫃出口主要是裝載工具機、自行車、螺絲、汽車零組件等產品,隨著各國關稅陸續底定,美國進口商會調整採購地區,第三季就會開始佈局。
對貨櫃航運來說,中國、印度才是對美國出口兩大國,目前關稅未定還有變數,泰國、越南出口持續顯著增加,台灣、日本、韓國貨櫃出口相對不大。
展望後市,顏益財預估,隨著關稅陸續底定,對美國出口貨品數量將逐步上升,關稅問題第四季後就沒有什麼影響力,市場供應鏈自動會調節;同時,其他國家對非美國市場的商品也會加速談判多邊貿易關稅做適度的調整,相對其他航線貨量也會成長。
謝志堅看法較保守,預估關稅即將開始陸續反應,美國CPI 在下半年會逐漸升高,美國線出貨進入第三季旺季不旺,第四季將是強弩之末,淡季更淡。看好明年可望恢復正常出貨節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