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咳不出來怎麼辦?正確拍痰技巧改善呼吸不順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痰液是呼吸道自然分泌的產物,具有捕捉灰塵與微生物、幫助人體排出異物的功能。然而,對於年長者、長期臥床或慢性病患者來說,咳痰能力往往因肺功能衰退或肌力不足而受限,導致痰液堆積、呼吸道阻塞,進一步引發呼吸困難或肺部感染。此時,「拍痰」便成為一項重要的輔助清痰方式。
如何正確拍痰幫助痰液排出?
拍痰主要目的是協助清除積存在呼吸道內的痰液,透過照顧者使用手掌呈杯狀或借助拍痰器,針對病患胸背部特定部位進行有節奏的叩擊,使痰液因震動而鬆動,進而從細小氣道引導至較大的呼吸道。當痰液集中於上呼吸道後,患者便較容易透過自然咳嗽排出,或在必要時以吸痰器輔助清除,達到維持呼吸道暢通、預防肺部感染的目的。
拍痰特別適用於以下族群:
- 長期臥床且無法自主有效咳嗽者:例如中風、失智或肌力衰弱的高齡長者,無力自行將痰排出,容易導致痰液滯留。
- 呼吸道分泌物過多或痰液濃稠者:如感染、脫水、慢性肺病導致痰液性質改變,使痰不易自然排出。
- 曾罹患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統疾病者:這些患者痰液產量較多且肺部功能受損,需依賴外力協助清痰。透過適當的拍痰技巧,可有效提升痰液排出效率,改善氣體交換功能,並減少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對許多高齡或重症患者而言,是維持呼吸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照護措施。
拍痰的正確時機、頻率與準備事項
拍痰最理想的進行時機為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這個時間可有效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引發嘔吐、胃脹氣或胃食道逆流等不適反應。
在頻率方面,建議每日進行3至4次拍痰操作,每次持續15至20分鐘。對於痰液濃稠、分泌量明顯增多的個案,則可視情況適度增加次數。
拍痰前的準備工作也十分重要,相關建議如下:
- 病患準備:協助病患如廁,並穿著輕便、柔軟的衣物,以避免壓迫或限制動作。保持身體放鬆有助呼吸順暢,也能提高拍痰效果。
- 器材準備:備妥毛巾(可墊在病患下顎協助接痰)、枕頭(協助調整姿勢)、拍痰器或以手掌呈杯狀取代、衛生紙或面紙(供病患擦拭口鼻用)。
- 照護者準備:執行拍痰的照護者應事先取下手錶、戒指等飾品,並修剪指甲,避免在拍打過程中刮傷病患皮膚或造成其他不適。透過妥善的時機選擇與周全的準備措施,不僅能提升拍痰操作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也有助於病患配合度的提高,使整體呼吸照護更加完善。
正確拍痰姿勢與操作步驟
1. 調整姿勢
根據痰液可能聚集的位置,安排合適體位:
- 肺上葉:患者採坐姿向前傾,拍打上背部與肩膀頂端。
- 肺中葉:右側痰多時左側臥,拍右側腋下;左側痰多則相反。
- 肺下葉:俯臥,臀部墊高,頭朝下,拍打下側肋骨區域。
2. 叩擊技術
- 以手掌弓起呈杯狀,利用腕力由下往上快速拍打
- 每個部位拍打約 3~5分鐘,拍擊時應發出空心聲為佳
- 拍擊力道適中,避開脊椎、肋骨骨折處、心臟、腎臟等敏感區域
- 搭配患者深呼吸與咳嗽動作,幫助痰液排出
3. 姿位引流搭配
拍痰結束後可維持頭低腳高姿勢5至10分鐘,利用重力幫助痰液向上引流至咽喉部,利於後續排出。
拍痰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若病人在拍痰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停止操作並評估就醫需求:
- 呼吸急促、喘不過氣
- 臉色發紫、發紺
- 頭暈、心跳加快、明顯不適此外,拍痰時也應注意病患當下情緒反應,尤其對失智症長者,應事前清楚說明拍痰目的與方式,拍打過程中持續溝通,避免病患因誤解而產生抗拒或攻擊性行為。
提升效果的拍痰小技巧
- 保持水分:每日建議飲水量約 2,000~2,500cc,有助痰液稀釋
- 吸入蒸氣:濕潤呼吸道可改善痰液濃稠
- 使用化痰藥物:依醫囑配合藥物後再拍痰,效果更佳
- 必要時抽痰:若病人痰液多卻咳不出,可使用吸痰器輔助排出拍痰雖是一項看似簡單的照護技術,卻對維持長輩呼吸道通暢、防治肺部感染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正確的技巧與持續的關心,不僅能提升長輩生活品質,也讓照護者在日常中多一份信心與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