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痰咳不出來怎麼辦?正確拍痰技巧改善呼吸不順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6月12日07:07 • 發布於 07月01日04:1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痰液是呼吸道自然分泌的產物,具有捕捉灰塵與微生物、幫助人體排出異物的功能。然而,對於年長者、長期臥床或慢性病患者來說,咳痰能力往往因肺功能衰退或肌力不足而受限,導致痰液堆積、呼吸道阻塞,進一步引發呼吸困難或肺部感染。此時,「拍痰」便成為一項重要的輔助清痰方式。

如何正確拍痰幫助痰液排出?

拍痰主要目的是協助清除積存在呼吸道內的痰液,透過照顧者使用手掌呈杯狀或借助拍痰器,針對病患胸背部特定部位進行有節奏的叩擊,使痰液因震動而鬆動,進而從細小氣道引導至較大的呼吸道。當痰液集中於上呼吸道後,患者便較容易透過自然咳嗽排出,或在必要時以吸痰器輔助清除,達到維持呼吸道暢通、預防肺部感染的目的。
拍痰特別適用於以下族群:

  • 長期臥床且無法自主有效咳嗽者:例如中風、失智或肌力衰弱的高齡長者,無力自行將痰排出,容易導致痰液滯留。
  • 呼吸道分泌物過多或痰液濃稠者:如感染、脫水、慢性肺病導致痰液性質改變,使痰不易自然排出。
  • 曾罹患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統疾病者:這些患者痰液產量較多且肺部功能受損,需依賴外力協助清痰。透過適當的拍痰技巧,可有效提升痰液排出效率,改善氣體交換功能,並減少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對許多高齡或重症患者而言,是維持呼吸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照護措施。

拍痰的正確時機、頻率與準備事項

拍痰最理想的進行時機為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這個時間可有效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引發嘔吐、胃脹氣或胃食道逆流等不適反應。
在頻率方面,建議每日進行3至4次拍痰操作,每次持續15至20分鐘。對於痰液濃稠、分泌量明顯增多的個案,則可視情況適度增加次數。
拍痰前的準備工作也十分重要,相關建議如下:

  • 病患準備:協助病患如廁,並穿著輕便、柔軟的衣物,以避免壓迫或限制動作。保持身體放鬆有助呼吸順暢,也能提高拍痰效果。
  • 器材準備:備妥毛巾(可墊在病患下顎協助接痰)、枕頭(協助調整姿勢)、拍痰器或以手掌呈杯狀取代、衛生紙或面紙(供病患擦拭口鼻用)。
  • 照護者準備:執行拍痰的照護者應事先取下手錶、戒指等飾品,並修剪指甲,避免在拍打過程中刮傷病患皮膚或造成其他不適。透過妥善的時機選擇與周全的準備措施,不僅能提升拍痰操作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也有助於病患配合度的提高,使整體呼吸照護更加完善。

正確拍痰姿勢與操作步驟

1. 調整姿勢

根據痰液可能聚集的位置,安排合適體位:

  • 肺上葉:患者採坐姿向前傾,拍打上背部與肩膀頂端。
  • 肺中葉:右側痰多時左側臥,拍右側腋下;左側痰多則相反。
  • 肺下葉:俯臥,臀部墊高,頭朝下,拍打下側肋骨區域。

2. 叩擊技術

  • 以手掌弓起呈杯狀,利用腕力由下往上快速拍打
  • 每個部位拍打約 3~5分鐘,拍擊時應發出空心聲為佳
  • 拍擊力道適中,避開脊椎、肋骨骨折處、心臟、腎臟等敏感區域
  • 搭配患者深呼吸與咳嗽動作,幫助痰液排出

3. 姿位引流搭配

拍痰結束後可維持頭低腳高姿勢5至10分鐘,利用重力幫助痰液向上引流至咽喉部,利於後續排出。

拍痰時的安全注意事項

若病人在拍痰過程中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停止操作並評估就醫需求:

  • 呼吸急促、喘不過氣
  • 臉色發紫、發紺
  • 頭暈、心跳加快、明顯不適此外,拍痰時也應注意病患當下情緒反應,尤其對失智症長者,應事前清楚說明拍痰目的與方式,拍打過程中持續溝通,避免病患因誤解而產生抗拒或攻擊性行為。

提升效果的拍痰小技巧

  • 保持水分:每日建議飲水量約 2,000~2,500cc,有助痰液稀釋
  • 吸入蒸氣:濕潤呼吸道可改善痰液濃稠
  • 使用化痰藥物:依醫囑配合藥物後再拍痰,效果更佳
  • 必要時抽痰:若病人痰液多卻咳不出,可使用吸痰器輔助排出拍痰雖是一項看似簡單的照護技術,卻對維持長輩呼吸道通暢、防治肺部感染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正確的技巧與持續的關心,不僅能提升長輩生活品質,也讓照護者在日常中多一份信心與安心。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