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到「喝」 追尋茶文化千年變遷旅程
如果問起,什麼可以代表日本文化呢?是美到令人屏息的絢麗櫻花;視死如歸見證生命悲壯的執刀武士;還是鮮美可口令人垂涎欲滴的壽司美食?
當你還在思考之際,一抹翡翠碧綠般的亮眼光澤閃過眼幕,一色透涼的芳草幽香襲鼻而來,沒錯,那就是以獨特的清苦滋潤甜蜜,以亮綠的調色震撼視覺,鼎鼎大名-----日本抹茶。
日本抹茶,不同於我們熟悉的泡茶,而是將茶葉磨成粉末,倒進茶碗沖入沸水,再用竹製攪拌器 (茶筅),充分攪拌後飲用。
由於抹茶的清苦,是中和甜膩的最佳搭配,到了近代,抹茶開始被運用到各式各樣的甜點飲品。諸如霜淇淋、蛋糕、拿鐵等等。舉凡可以吃進嘴裡的食物,在美食家的精心調製下,都可以奇幻變身,塗抹上那代表健康陽光的抹茶鮮綠。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日本抹茶的源頭竟是中國:在唐詩宋詞裡都看得到她的嬌嫩身影;她的原始乳名叫做「末茶」,曾經風靡整個唐宋文明,火熱的程度,吸引到她的鄰居,不遠千里前來取經。
片片的翠綠漂洋過海後,保留了原始字根,加上一個提手旁,華麗轉身,成為日本文化的國寶—「抹茶」。
「抹茶」在日本獲得了全新的生命,但是在原生中國,卻遭遇了坎坷的襲擊。
從明朝開始,流行中國將近千年的「唐宋末茶」正式消失,改由一般的「散茶」替代,逐漸形成華人世界熟悉的茶葉泡茶模式。
究竟是什麼樣的坎坷遭遇,使我們與那千年前的綠色感動失之交臂呢?就讓我們進入國文課堂裡,一起尋找唐詩宋詞的抹茶幽香。
你喝的是茶不是茶?(是「喝茶」還是「吃茶」?)
這是什麼標題?明明就是茶,怎麼不是茶呢?其實這道刁難的習題並不是筆者發明的,而是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
顧炎武?好熟悉的名字喔,沒錯,就是在國文課本裡寫「廉恥」的那位先生。
今天我們顧炎武不教廉恥了,而是換上輕鬆的服裝,在餘韻裊裊的茶房中,變身為品茗高手,教導我們,看看你喝的究竟是不是茶。
在顧炎武出場之前,我們還要稍稍鋪陳另外一位茗茶高人,用高人還不足以形容,茶聖才是他真正的名號,他就是完成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唐朝茶裏王----陸羽。
陸羽在其偉大的著作《茶經》中斬釘截鐵地指出: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說起神農,大家一定不陌生,神農氏嚐百草,沒錯,就是他。據說他最後的遺言是「這草有毒!」
神農氏發明了茶葉,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
有一天神農氏在戶外燒開水,有幾片茶樹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恰巧掉入了滾燙的熱水中,神農氏小心翼翼地啜飲了一小口,感覺醇濃回甘,餘韻無窮,於是偉大的茶飲,就這樣發明了。
「由嚐百草的神農氏,來發明中國茶葉」,這樣的推論符合我們的文化想像,就如同閱讀網路推文般,不加思索就會替陸羽按個讚。
不過我們的顧炎武可是一位大學者,他可不同意這種隨便轉發的網路文章。
顧炎武翻閱大量的史籍古書,發現在三國以前,中國並不存在「茶」字,而是以「荼」字替代。
根據古韻推斷,在中國南朝梁之際,「荼」字讀音,慢慢轉為今日「茶」音;為了區別原始「荼」字,於是在「荼」字下方,「妄減一畫」,形成我們今日熟悉的「茶」。
也就是說,「茶」是由「荼」字轉音、改形而來的。
顧炎武的說法是否正確呢?
考察中國茶葉的起源,一般都會追溯至西漢辭賦家王褒所寫《僮約》。
「僮」是僮僕之意,「約」是契約,《僮約》即是買賣僮僕的契約。
茶葉怎麼會和買賣僮僕相關呢?這裡就要提到西漢蜀郡特殊的風土民情---勾引寡婦。
吃茶
有一位西漢宣帝年間的辭賦家王褒,他是四川資陽人。有一天,他外出前往北方的成都辦事,不知道什麼緣故,順道拜訪成都安志里中一個叫楊惠的寡婦。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單身的寡婦,容易引起流言蜚語,男人還是謹慎避開為妙。
不過漢朝的風氣似乎特別開放,王褒完全不避寡婦之門,甚至大方地住進寡婦家,兩個人快樂逍遙過起日子來。
事實上,四川蜀郡不僅僅是以三星堆遺址出名,那裏的辭賦家,都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傳統,那就是勾引寡婦。最有名的故事,就屬那司馬相如的風流傳奇:
話說成都富商的女兒卓文君,才出嫁就剛死了老公,富商不忍女兒受苦,就接回娘家照顧安頓。
怎知道我們王褒的前輩---司馬相如,同樣也是四川成都人,偏偏就喜歡這味。在一次宴會上,演奏一首示愛的歌曲挑逗寡婦卓文君,小寡婦按捺不住寂寞,當晚就逃離了娘家,與這位風流帥氣的司馬相如,一起暗夜私奔。
這場勾引寡婦的鬧劇,本應受到社會譴責,沒想到在蜀郡的特殊民情下,居然傳為美談,甚至還被司馬遷採擷,收錄到《史記》當中。
有了前輩司馬相如的生動示範,後生王褒當然接力、賣力演出,瀟灑帥氣地住進了寡婦家,共同演繹那專屬四川蜀郡的畸形浪漫。
此時寡婦家中有一位名為“便了”的僮奴,看到男主人才剛過世,女主人就迫不及待地迎接小狼狗入門,而這位小狼狗還會不客氣地使喚僮奴“便了”上街買酒。僮奴看不下去,跑到過世主人的墓前哭訴:
主人啊!您當初買“便了”時,只要我看守家裡,並沒要我為其他男人去買酒啊。
“便了”哭墳之事傳到了王褒耳裡,很不是滋味,為了滅一滅僮奴的氣焰,同時也賦予己身小狼狗行徑的正當性,於是他以一萬五千錢的價格,從寡婦手中買下“便了”。
為了避免口說無憑,王褒給“便了”寫了一份買賣契約書《僮約》,裏頭包含整整100項工作:一年到頭、從早到晚,種種勞務,鉅細靡遺。僮奴便了一看,氣焰全消,再也不敢哭墳,只能乖乖聽話。
值得一提的是,契約書中第27條、第28條規定分別規定:
「烹荼盡具,餔已蓋藏」、「牽犬販鵝,武陽買荼」
大意是說:
煮荼時,器具要周全齊備,吃荼結束後,就全部收藏起來
另外要牽走狗兒,賣掉鵝,再到四川峨嵋武陽縣買荼。
這裡的「荼」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考量到飲食方式必須用水烹煮,而且還有固定的器具。再加上四川地區自然條件適宜茶樹生長,峨嵋武陽自古即出名茶。因此契約書中的「荼」,理當為「茶」無誤。
特別注意,上述提及飲荼的動作「餔已蓋藏」之「餔」,是什麼意思呢?
國文課本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即是吃。換言之,契約書中的「荼」,是拿來吃的。
茶(荼)是拿來喝的,怎麼會是吃呢?
原來早期茶葉的製程技術不發達,為了讓茶湯嚐起來更可口,經常會加入「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茶經》),加以提味,喝茶往往也會帶有咀嚼的動作,因此「喝茶」也可名之為「吃茶」。
事實上,最早的茶葉,很可能就是當作菜餚,與五穀雜糧一起食用。
1998年,中國考古隊開始對漢景帝「漢陽陵」進行鑽探考察。漢景帝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也是鼎鼎大名漢武帝的爸爸。他在位之時,開創歷史課本中所歌頌的「文景之治」,算得上是一位歷史賢君。
這位歷史賢君墓中有什麼寶貝呢?由於戰亂與盜墓的破壞,漢陽陵中僅剩下一些陶俑、漆盒、五穀雜糧等等日常用品。
就在這些不起眼的五穀雜糧堆中,細心的考古學家留意到,其中混雜一些「樹葉狀」的東西;由於這些植物存放了2000多年,幾乎已經炭化,限於當時的技術,只能將其封存,留待來日研究。
18年後,2016年中國科學家採用新的鑑定技術,成功地在出土樹葉樣本裡找到了咖啡因、茶胺酸。
咖啡因可以提神;茶胺酸則有甘味的功效。在自然界中,同時具備兩者的植物,僅剩下茶葉的選項。
換言之,「漢陽陵」中出土了現存中國最早的茶葉,距今至少2150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骨董茶葉」,其葉脈保持完整,顯示其未經過加工烘焙;再加上茶葉是與五穀雜糧堆放在一塊,周遭亦未發現烹茶器具。
專家們推斷,漢景帝時的茶葉,很有可能是作為佐料菜餚的模式,與其他食物一起煮食;也就是說,最早茶樹所採集的茶葉,是拿來吃的,而不是拿來喝的。
100年後的王褒,茶葉才開始拿來烹煮茶湯,並且有專屬的器具,但仍會摻雜一些可以咀嚼的調味食材,因此仍然維持「吃茶」的模式。
有趣的是,在當代的茶飲中,雖然已經完全是「喝茶」了,但是在閩南語中,仍然保有「吃茶」的語彙,也算是語言現象中的奇特「活化石」。
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採用「吃茶」語彙,並將「吃」改寫為古文「喫」,成功推出熱賣不衰的茶葉飲品「純喫茶」,也算見證了這傳承千年的氤氳茶香。
喝茶
西漢的茶是拿來吃的,那麼什麼時候茶才可以喝呢?
我們把鏡頭拉往三國時期的吳國,此時吳國的末代皇帝孫浩即位。孫浩是著名的暴君,史書記載他會「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三國志》,簡直就是社會新聞中的變態殺人魔。
不過早期的孫浩可是可是一名賢君,對待下屬超級體貼溫柔,完全看不出來日後凶狠殘暴的模樣。《三國志》有一則這樣的記載:
吳王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者至少得飲酒七升,但有位叫韋曜的臣子酒量不好,最多只能喝二升。不過,孫皓對他特別優待,允許他少喝或賜「茶荈」以代酒。
這是最早的「以茶代酒」的故事。
讀到這裡讀者不免有疑惑,前頭所提,顧炎武認為「在三國以前,並不存在「茶」字,而是以「荼」字替代」嗎?」那麼上述在《三國志》中,「茶荈」究竟是「茶」還是「荼」?
其實現今流傳的《三國志》版本,最早是來自南宋紹興年間的刻本,此時茶葉文化早已大行於天下,原始《三國志》中的「荼」字,已經被南宋人改為「茶」字。
特別注意到,上述暴君孫浩賜予大臣韋曜的「茶荈」,其中的「荈」,讀音「喘」,「茶之老葉」的意思。成書於魏晉時期南朝梁代的字典工具書《玉篇.艸部》云:
荈,荼荈,葉老者。
原來「茶荈」在魏晉時期寫作「荼荈」,唐宋以後茶文化盛行,才將《三國志》中的「荼」改為「茶」。
因此孫浩賜予大臣韋曜「荼荈」代酒,可知「荼荈」是與「酒」相同的飲品,對照王褒契約書中「烹荼」,這裡的「荼荈」理當為烹煮過後的「荼茶」無誤。
由此可知,茶葉在西漢時期,比較接近喝湯、咀嚼菜餚的概念;到了三國時代,逐漸發展為飲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喫茶的王褒是屬於四川,喝茶的韋曜是三國的東吳,其地理位置皆位於南方高溫潮濕之地,這也符合茶樹的生長環境。
換言之,茶葉僅僅作為一種地域性飲食品,「漢陽陵」中的茶葉,當然是珍貴的進貢品,一般民眾仍然無福享受。茶葉要成為一種流行文化,那非得等到大唐世界的來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