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海三國外長:俄羅斯絕不甘於暫時占領 勿重蹈覆轍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15日專電)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蒲亭即將舉行峰會,波羅的海三國外交部長投書英國媒體,示警俄羅斯絕不會滿足於「暫時」占領他國領土,各界若寄望於以土地換取脆弱停戰,就是重蹈歷史覆轍。
川普(Donald Trump)和蒲亭(Vladimir Putin)當地時間15日將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會談,除了烏克蘭戰爭,另一大重點議題為美俄關係「正常化」。在烏克蘭缺席的情況下,烏方是否將直接、間接被迫在主權和領土作出重大或後患無窮的讓步,以及烏克蘭作為被侵略者是否將被迫承擔絕大部分的「和平代價」,而侵略者卻獲容許以他國領土作為談判籌碼,備受關注。
針對烏克蘭領土遭俄方軍事占領、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領土聲索,目前曾被提出的各項「解決方案」皆牽涉一定程度的對俄羅斯占領、及俄方對俄占區行使實質控制的「事實承認」。
儘管部分方案強調「事實承認」不等於「法理承認」,烏克蘭的法定國界將維持不變、且至少在名義上仍對被占土地擁有主權,這類被部分人士詮釋為「領土可談、主權不可讓」的論述是否相當於落入俄方圈套,讓莫斯科得以在國際社會允許下,發展並鞏固對烏克蘭被占土地的實質控制,讓莫斯科得以宣告俄方透過武力及其他單方面舉措建立的「既成事實」已普獲國際承認,同樣備受關注。
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已陸續將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以及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gansk)、赫松(Kherson)和札波羅熱(Zaporizhzhia)等4州寫入憲法,宣告它們是俄羅斯的「法定」領土。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13日刊登愛沙尼亞外長薩克納(Margus Tsahkna)、立陶宛外長布德里斯(Kęstutis Budrys)及拉脫維亞外長柏拉惹(Baiba Braže)聯名發表的文章,指出對曾親身體會蘇聯占領行為的600萬波羅的海國家人民而言,「國際法的隱微差異無法保護民眾免於日常恐懼」。
文章提到,有些人主張,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占領只會是「暫時性」和「事實」(de facto)占領,不涉及「法理」(de jure)承認,看似是為烏克蘭未來取回領土提供希望。然而,歷史經驗證明,各界宜三思;波羅的海國家深知何謂俄羅斯僅涉及「事實」層面的占領,而所謂的「暫時」可長達半世紀。
1939年,蘇聯和納粹德國領導人史達林和希特勒透過「德蘇互不侵犯條約」(Molotov-Ribbentrop Pact)秘密約定瓜分歐洲。蘇軍隨後於1940年占領並兼併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在當地實施大規模殺戮和驅逐流放。1941年的納粹占領帶來新一波壓迫和大屠殺,而1944年蘇聯再度占領,波羅的海國家迎來的是更多流血和恐懼。
文章指出,多數西方國家從未正式承認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兼併,這在一定程度得歸功於美國政府堅守原則的立場。然而,這未能防止在人口原本就不多的波羅的海國家,有超過2萬5000人死於地下抵抗運動、超過20萬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亞和送入集中營(或勞改營),以及約4萬3000名孩童遭綁架,從小就在不知自己根源的環境中成長。
在遭莫斯科蘇聯當局「實質」統治時期,波羅的海三國歷經由上而下強力實施的「俄羅斯化」政策,以及黨國體制對教育、工作和私人生活的壓迫控制。今天,即便在波羅的海三國恢復獨立35年後,歷史傷痕依然歷歷在目。
文章強調,目前居住在俄占區的約600萬烏克蘭公民,他們經歷的苦難,包括監禁、酷刑、大規模監控、強力宣傳和控制脅迫等,都讓人想起蘇聯歷史。波羅的海國家的經歷顯示,一旦俄羅斯取得控制權,「扭轉局勢的代價可以是數十年的人類苦難」,而所謂的「暫時」占領則意味有系統性地對身分認同、自由和生活本身的毀壞。
文章指出,莫斯科只尊敬強大決心;蒲亭的目標未變:征服烏克蘭、在西方分化盟友,並取得對歐洲安全的話語權。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是抽象的外交理想,而是避免波羅的海國家數個世代人民、以及當今俄占區烏克蘭人民悲慘命運在其他地方重演的護欄。考慮以土地換取脆弱停戰,就是重蹈歷史覆轍。(編輯:田瑞華)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