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達成15%關稅協議 他拋出對台三大啓示「台灣在新秩序中地位重要,但需謹慎應對」
數位內容部
美國與歐盟達成關稅協議,美對歐盟輸美產品多數將徵15%關稅,比之前川普喊的降低一半,歐盟也允諾向美投資6000億美元,並大幅增加採購能源與軍事設備,能源產品採購總計將達7500億美元。 時事評論家、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汪浩對此認為美歐新達成的貿易協議,無疑為全球經貿秩序揭示一個明確趨勢:公平貿易的核心,不再只是關稅高低,而是市場真正開放與制度對等。他認為對台灣而言,這場協議帶來三大啟示。
第一、台灣的汽車與農產品市場必須有計畫地開放。美歐協議明示:農業不再是不可碰觸的禁區,而是談判中必須讓步的部分。台灣若想深化與美國的經貿關係,不能再以補貼保護整個農業體系,應轉向補助農民個人,而非產品價格,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第二、台灣對美採購與投資的規模必須進一步擴大。歐洲每年對美採購2500億美元能源產品,並承諾6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顯示美方期待「買得到也投得進來」。
汪浩認為台灣目前雖已有重大對美投資(如台積電亞利桑那廠),但整體經貿策略仍需強化:不只是出口導向,更要成為美國供應鏈與投資鏈的重要節點。
第三、台美協議之所以延後,很可能與半導體出口有關。台灣對美出口中,7成是半導體與資通訊產品,美國內部仍在評估其「對國安與產業基礎的戰略意義」,即所謂232條款調查。
換言之,台灣在這場新秩序中地位重要,但需謹慎應對,確保技術與戰略資產不成為美國貿易防衛的目標。
汪浩認為,台灣應以美歐協議為參考藍本,從單純出口導向轉為互利、對等、可持續的全面合作。
更多今周刊文章
美國不敢逼台幣兌美金再升值?引起的騷動恐比中國拋美債還嚴重!施俊吉拆解台灣壽險業影響力
討厭傅崐萁為何罷不掉?花蓮議長張峻坦言真鬱卒,點出在地選民陷入兩難的關鍵:因為更討厭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