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避險策略全都避不了險 你還把債券當成股災的保護傘?
股災是考驗你避險配置做得好不好的殘酷時刻。你以為股債平衡、全球分散最穩?結果實測下來,這2種策略面對全球市場下跌都沒轍。那麼究竟該怎麼配置才能安然面對股災呢?
我有一個朋友,2021年1月時花了300萬元元買入台積電(2330),成本買在600元。他在2022年10月遇到聯準會升息+俄烏戰爭,受不了股市連跌8個月,就把台積電出清,賠了85萬元。
賠完之後,他忙著工作不敢再投資,結果等今(2025)年川普的關稅戰引爆全球,他才去關心一下台股,這才發現台積已經漲到889元。所以他當初投入的300萬元元本來可以大賺,變成445萬元,結果他忍不住賣掉,損失超過百萬元。
投資股票的風險是「暴跌無法避免,但你又無法撐過去。」只要你在谷底賣掉好股票,你會買不回來,你的錢也會因為快速暴跌損失很多。為了避開這種悲劇,我想建議你,股災來的時候,一定要檢查你的「避險策略」。
3種常見避險策略 「進攻股+防禦股」勝出
一般來講,我們在投資「紙資產」時,會用3種方式做資金配置。第一種叫「股債平衡」,就是把部份的錢放股票,部份的錢放債券,用債券來降低股市的波動和壓力。
第2種叫「全球分散投資」,就是把所有的錢分散到全球各個資本市場。
最後一種,也是我在用的,是拿台灣的「進攻股+防禦股」做為對沖風險的工具。比如一半買台積電,一半買中華電(2412)。
對於這3種分配方式,我們一比效率、二比抗跌。首先來看資金累積的效率。
假設20年前,你有1,000萬元,用股債平衡的方式,也就是500萬元放進台積電、500萬元放進iShares 20年期以上美債ETF(TLT);用全球ETF平衡的方式,是Vanguard標普500指數ETF(VOO)200萬元、Vanguard整體股市ETF(VTI)200萬元、Vanguard FTSE歐洲ETF(VGK)200萬元、Vanguard FTSE太平洋ETF(VPL)200萬元;而用股股平衡的方式,是買台積電500萬元、中華電500萬元。比較結果如下:
如果拿500萬元買台積電、500萬元買中華電,20年後,這筆錢會變成9,646萬元,總報酬率864%,非常驚人。但是如果你用其中500萬元買台積電,500萬元買TLT,20年後只會增值成5,000萬元,報酬率接近腰斬。
至於把1,000萬元資金分散投入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的股票ETF,最終的累積效益,也是接近「台積電+中華電」的一半(見圖1:https://reurl.cc/yRlk0M)。可以說,「防禦股+進攻股」的避險策略,比股債平衡、全球分散衝得更快!
股債平衡不可靠 全球分散一起跌
但是光看投資效益是不行的,我們還是看一下股災來時,誰會跌得比較恐怖。
一樣是1,000萬元投入股市,2005~2025年間「防禦股+進攻股」的組合,年化波動率是18%,最嚴重的時候,1,000萬元會跌掉300萬元;而「股債平衡」的組合在最恐慌的時候,會跌掉200萬元;全球分散ETF的組合,則會跌掉250萬元(見圖2:https://reurl.cc/yRlk0M)。
你有沒有發現,賠最多跟賠最少的組合只差了100萬元,差距沒有想像中大,這是因為把錢分散到「債券」跟「全世界」根本不能救命!
我做過統計,過去20年的幾次重大股災,債券代表TLT都跟著股票一起下跌(見圖3:https://reurl.cc/yRlk0M)!歷史告訴我們,股票與債券根本不是「蹺蹺板」,股災來的時候,它們會一起跌。另外,我還發現,分散全球策略也是會一起跌!
現在全世界的貿易是緊密依存的。蘋果(Apple)手機的晶片製作在台灣、設計在美國、機殼製造在中國、組裝在印度……如果蘋果手機賣不出去,台灣、印度、中國、美國的經濟都會受影響,股市也會跟著下跌。所以,不要相信分散全世界投資能有多安全,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是現狀。
你看,2025年關稅戰哪個市場不跌?所以,我們檢查過後,會驚人地發現,股災的時候,其實股債平衡比起股股平衡,只少賠100萬元,而全球分散跟股股平衡,其實也只能少跌50萬元,抵抗風險的差距沒有想像中大。
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有答案了。真正有效的防禦策略,應該是「進攻股+防禦股」,你說是不是?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6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