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漲不回的物價... CPI數字和民眾感受脫節 查價現場大揭密
消費者物價指數調查背後的辛勤工作與民眾真實感受,是理解經濟脈動的重要窗口。以北市府為例,他們每月派出50位訪查員,深入超市、量販店及傳統市場,查訪368個項目群共2264種不同規格與品牌的商品價格。這些數據最終匯集給主計總處,製作成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反映整體經濟趨勢。然而,儘管6月CPI年增率降至1.37%,創51個月新低,民眾對食品價格上漲上漲感受依舊強烈,凸顯了CPI數據與民眾生活體感之間的明顯落差。
北市府訪查員李蕙宇表示,稽查重點包括乳粉含量、內容物重量以及價格,奶粉類還需按照幼兒、成人、高齡分別記錄。她指出,不只要掌握原價,連優惠價也得記錄,同時產地也會影響價格,因為進出口關稅或原物料當地價格的高低都會造成影響。其實,北市府共有50位訪查員輪流前往第一線消費現場,每月需查368個項目群,共計2264種不同規格與品牌。從大型量販店、超市到傳統市場,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北市府訪查員吳美鳳在市場查訪時,攤販告知香蕉價格為42元,金鑽鳳梨為45元,並表示漲價與颱風也有關聯。蔬果類平均每月查訪3次,以掌握最真實的物價趨勢。其他價格較穩定的產品則每月查訪一次。計算下來,每位北市府訪查員每月需查價約77項次。
這項看似簡單的抄價工作,實際執行相當複雜。以外食類為例,查訪一個常見的排骨便當就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北市府主計處副處長阮靜如解釋,訪查員需要針對固定花色進行調查,例如一塊排骨、三個配菜加上一顆荷包蛋的便當。若遇到如雞蛋價格飛漲,導致業者取消荷包蛋配料,這種情況也會被視為價格變動,屬於變相調漲。
消費者物價數據不僅是政策方向盤,更牽動著經濟發展。今年2月CPI年增率曾降至1.62%,隨後3、4月又升至超過警戒值2%,而5、6月再次下降,6月CPI年增率僅1.37%,創51個月新低。這個低於2%的數字對政府和央行而言屬於可控範圍,但民眾的體感通膨卻依然強烈。研究生呂先生表示,他會購買多幾天的食材回家冰存,選擇空心菜是因為它是當季蔬菜,價格相對穩定。他幾乎三餐都自己煮,逛傳統市場是日常,對價格變動特別敏感。他認為,菜的漲幅起伏較大,而肉類整體漲價較多,但只要購買當季食材,基本上價格不會太貴。他選擇自己煮飯的另一個原因是省錢,因為現在物價確實很高,一個便當大約100元起跳,即使在便利商店消費也不算便宜。
不只學生族群,已就業的上班族同樣感受明顯。上班族Zoey每天都在員工餐廳用餐,她的便當包含主食、三樣菜和水果,員工價不到100元,對她來說相對划算。她回憶道,以前大約130元左右就能買到不錯的健康便當,但現在除非自己煮,否則吃不到那麼多菜。她擔心如果物價持續上漲,而自己又找不到便宜的替代方案,將會影響生活品質。通膨壓力持續延燒,外食費用如同溫水煮青蛙般侵蝕民眾生活品質。根據6月最新數據,食品類價格年增2.82%,其中外食費上漲3.44%,居住類房租年增率也超過2%。
台經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劉名寰指出,物價具有易漲難跌的特徵。業者調整價格時,考量的不只是進口或生產成本,還包括工讀生薪資、水電費、房租及其他食材成本等。此外,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且多為小型店家,業者不敢一次調漲到位,而是逐漸調整。像外食費、租金這類與民生息息相關、每月必須支付的項目,年增率若達3%,長期累積下來會快速消耗每個人的可支配所得。
CPI並不等同於生活成本,而是上百種項目群漲跌的平均加權效果,與個人購買頻率和內容有所差異。特別是漲幅較高的項目正是最基本的「食」和「住」,使民眾感受與整體數據產生明顯脫節。劉名寰解釋,民眾對平均數字沒有感覺的原因在於,整體平均是上百種商品和服務的平均,而個人消費則侷限在特定商品種類和服務。雖然CPI數據來自消費現場,但感受卻不盡相同。一漲難回的日常開銷,正在考驗著每個家庭的生活韌性。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