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新生兒竟染伊科11型腸病毒!寶寶出生4天急轉重症險喪命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4月21日07:33 • 發布於 05月12日04:3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本文分享男寶寶安安在出生短短幾日內,因感染罕見且致命的伊科11型腸病毒,從健康嬰兒急速惡化為重症的驚險歷程。本文深入探討新生兒腸病毒的高風險與致命性,同時分享關鍵預防與治療對策,協助每位爸媽提高警覺,全力守護寶寶的生命安全。

張小姐懷孕36週又4天時突發高燒,隔日緊急剖腹產下男寶寶安安。初生時,安安的狀況看似良好,未料第四天卻在嬰兒室兩度出現唇色發紺的危急情況,經刺激後雖恢復,活力卻逐漸下降。兒科醫護團隊迅速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抽血檢查竟顯示安安白血球、血小板低下,肝功能異常,並隨後出現發燒及活動力下降。高度懷疑為周產期感染下,醫療團隊立即安排血液培養、腰椎穿刺及核酸檢測,並同步通報疾管署。檢驗結果證實安安感染了罕見且兇猛的新生兒伊科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隨即轉入兒童加護病房積極搶救。

新生兒腸病毒常見3種感染途徑 周產期最常見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吳秉昇醫師指出,常見感染新生兒的腸病毒主要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病毒兩大類,傳染途徑可分為生產前感染、周產期感染及產後感染三種。一般而言,若母親在生產前感染腸病毒,病毒可能透過血液經胎盤傳染給胎兒;若母親感染超過兩週後才生產,體內產生的腸病毒抗體也會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提供一定的保護力。但若寶寶在母親感染兩週內出生,體內便只有病毒而缺乏抗體,容易在出生後快速發病且病情通常較為嚴重。周產期感染則是指嬰兒在生產過程中,接觸到母親帶有腸病毒的血液或糞便而受到感染,這是新生兒腸病毒感染最常見的途徑。至於產後感染,則多發生於托嬰機構的群體感染,或是返家後被其他家庭成員傳染。

伊科11型病毒兇猛 新生兒重症死亡率高

吳秉昇醫師強調,伊科11型病毒感染新生兒後,引發腸病毒重症的機率相當高,且重症死亡率也高達二至五成。他解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特點是病毒性敗血症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特別容易出現猛爆性肝炎、心肌炎、腦炎及凝血功能異常等全身性症狀。由於目前尚無針對腸病毒的特效藥物,發病時病情進展往往相當快速且猛烈,因此對兒科醫師而言,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治療是一大挑戰。

吳秉昇醫師說,目前醫界對於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治療共識是盡早使用免疫球蛋白,這是一種濃縮的人類抗體,有助於中和寶寶體內的腸病毒。其餘的治療則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這非常考驗新生兒重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能力。

父母感染腸病毒無典型症狀 做好衛生管理莫輕忽

由於目前僅有A71型腸病毒有疫苗上市,而新生兒感染的腸病毒多非此型。此外,父母感染腸病毒時,經常不會出現手足口病、起疹子等典型症狀,而是以發燒、肋肌痛、咳嗽或腸胃道症狀表現,較難以早期診斷,連帶也難以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吳秉昇醫師提醒民眾,應隨時留意新聞報導是否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相關資訊,尤其在腸病毒流行期間更需提高警覺,托嬰機構也應加強洗手及環境消毒等預防措施,以保護幼兒健康。
查看原文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