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開發黑水虻取代魚粉飼料 成果發表國際期刊
記者李佩玲/臺北報導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今(28)日宣布,成功開發黑水虻取代魚粉飼料配方,並利用魚類副產物建立黑水虻營養強化技術,讓黑水虻幼蟲營養成分更符合魚類需求;水試所也針對日本鰻進行養殖實驗,結果顯示,黑水虻粉可部份取代飼料魚粉,且對鰻魚成長和肉質表現均不打折扣,這項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Aquaculture Nutrition》。
水試所今日舉行「蟲我開始!黑水虻打造水產養殖新食代」記者會,副研究員郭裔培表示,傳統魚飼料裡的魚粉,大多來自海洋大量捕撈的野生魚類,而臺灣飼料魚粉高度依賴國外進口,去年魚粉總進口量高達12萬公噸,約新臺幣50億元;為開發永續且在地化生產的飼料原料,水試所積極開發黑水虻取代魚粉飼料配方,並把目標先鎖定在「對魚粉需求高」的日本鰻進行養殖實驗,研究團隊設計了6種不同配方的飼料,結果顯示,黑水虻粉可部份取代飼料魚粉,且對鰻魚的成長和肉質表現均不打折扣。
郭裔培表示,黑水虻吃什麼會直接影響牠們的營養成分,過去法規限制只有「吃素」的黑水虻才能用來製作動物飼料,農業部在民國110年鬆綁黑水虻的餵養限制,讓牠們不再只能「吃素」,而是能根據魚類的營養需求調整食譜,因此,水試所利用魚類加工的副產物,如魚頭、魚尾、魚內臟等,開發出黑水虻幼蟲的營養強化技術,讓牠們更適合作為魚飼料。
郭裔培進一步指出,該技術的核心在於幼蟲餵養配方和階段式養殖,雖然黑水虻不挑食,但剛孵化的幼蟲消化能力有限,直接餵食未處理的魚副產物會影響幼蟲的成長和存活率,因此,研究團隊把黑水虻的成長過程分為卵孵化期、初齡幼蟲育成期,以及中後段的快速成長期 ,並依據不同成長階段設計合適的餵養配方,不僅有效改善成長和活存率,且經營養強化的黑水虻,蟲體EPA和DHA都明顯提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