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拚命工作卻換來健康危機!過勞6大警訊你中了幾項?這些症狀別再忽略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5月09日01:55 • 發布於 05月28日04:1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 / 張中維藥師

近年來,過勞問題在台灣社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台灣,許多上班族將加班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誤以為「拚命工作」等同於負責任。然而醫學研究與職業安全實務早已指出,長時間的勞動與高壓力的工作環境,正是引發腦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也就是俗稱的「過勞死」元凶之一。

什麼是過勞?醫學與法律的不同解讀

「過勞」並非一個醫學診斷名詞,而是指長期身心超載後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根據勞動部職安署發布的《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認定指引》,當工作負荷成為促發腦血管(如:腦出血、腦梗塞)或心臟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發病的關鍵因素,即可認定為職業病,依法申請勞工保險給付。
在醫學觀點中,這類疾病屬於「個人疾病惡化型」,即便個人原本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若因工作壓力導致疾病明顯惡化,仍可視為職業誘發疾病。

誰是高風險族群?六大工作型態須警覺

根據台灣與日本制度的經驗,以下六類工作型態被視為過勞的高危險族群:

  • 長時間工作者:每月加班超過100小時,或連續2至6個月月平均加班超過80小時。
  • 輪班與夜班工作者:日夜顛倒的作息打亂生理時鐘,造成長期疲勞。
  • 高精神壓力工作者:如責任重、需獨自決策或頻繁面對突發事件的職位。
  • 經常出差者:長途交通、時差適應與不穩定作息皆會加重負擔。
  • 異常工作環境者:如高溫、噪音、粉塵或其他有害環境。
  • 遭遇重大異常事件者:例如目擊災難、遭受暴力威脅或同事猝死等。

睡眠與健康:過勞的關鍵預警指標

睡眠時間與心血管健康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已獲得多項流行病學研究與職業醫學實證支持。人體在睡眠期間,心血管系統進行休整與修復,若長期睡眠不足,將導致交感神經持續活躍、血壓升高、心跳不穩定等生理變化,增加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根據我國《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認定指引》,每日睡眠少於五小時被視為重要的危險訊號。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指出,若每月加班超過100小時,可合理推估勞工每日平均睡眠時間少於五小時,進而視為與腦心血管疾病促發具「極強相關性」的工時標準。此標準來自日本職業病認定制度的經驗,也反映出睡眠不足與疲勞累積的因果關係。
此外,慢性睡眠不足會加重自主神經失調,削弱免疫力、加速內分泌失衡,進一步影響血糖、血壓與血脂的穩定。這些都是導致高血壓、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重要誘發因素。換言之,若長期處於「工作時數過長、休息時間不足」的狀態,即便原本沒有明顯的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因為生理機制崩潰而猝然發病。
因此,睡眠時間不僅是生活品質的指標,更是工作負荷是否過重的醫學證據。當每日睡眠時間持續低於五小時,且伴隨持續性疲勞、情緒不穩或胸悶、心悸等警訊,應高度懷疑是否已進入過勞的危險階段,建議及早尋求職業醫學評估與適當處置。

預防過勞從自我健康管理做起

儘管過勞背後往往涉及勞動制度與職場文化等結構性問題,但個人仍可從自我健康管理著手,降低因過勞導致健康惡化的風險。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幾項關鍵行動,有助於提升對身體狀況的敏感度,及早預防職業性疾病的發生。
首先,維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是保護心血管與神經系統健康的基礎。建議成人每晚至少睡滿六至七小時,並避免長期熬夜或不規律作息,尤其是輪班或夜班工作者,更需安排充足且穩定的休息時間,以恢復身體機能。
定期健康檢查亦不可忽視,特別是針對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這三項俗稱「三高」的指標。這些慢性疾病是腦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唯有及早發現、妥善控制,才能避免過勞與潛在疾病形成交叉風險。
適當運動與壓力調適同樣關鍵。適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助於情緒穩定與壓力釋放。此外,深呼吸、冥想、正念練習等身心放鬆技巧,也能有效緩解職場帶來的心理壓力。
在工作上,若出現持續疲憊、頭痛、胸悶、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等警訊時,切勿輕忽。不忍耐身體警訊,早期就醫診斷,是避免嚴重職業疾病惡化的關鍵。許多過勞個案在發病前都曾出現身體不適,但礙於工作壓力或忽視警訊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最後,若工作負荷明顯超出個人可負擔範圍,應主動與主管溝通工作量與安排。適時調整排班、分配任務,並提出合理的工作協商,有助於避免陷入長期過勞的惡性循環。對雇主而言,重視員工健康與適當工時管理,反而有助於提升整體職場效率與穩定性。

覺自己快撐不住了?你可以尋求協助

當身體與心理發出警訊,感覺自己已經接近極限,請不要再一味忍耐。過勞並非意志力薄弱的象徵,而是一種需要被正視與處理的健康危機。若出現以下症狀,如持續性疲勞、胸悶、頭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易怒、心悸等,應高度警覺可能與過勞有關,建議立即就醫,接受專業診斷與評估。
目前全台已有多家設有「職業醫學科」的醫學中心,提供針對工作相關健康問題的整合性醫療服務。這些醫療團隊具備職業醫學專科醫師,能從工作負荷、工作環境與個人健康條件等面向進行深入分析,協助確認是否符合「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的認定標準,並針對個案提供客觀建議。
此外,台灣各地的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亦提供以下服務:

  • 工作相關症狀的專業醫療診斷與轉介
  • 勞工健康檢查與疾病預防諮詢
  • 職業病申請與職災保險給付權益說明
  • 職場復工協助與調整建議
  • 法律諮詢與勞資爭議輔導這些中心由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委託設立,整合醫療與勞工系統資源,是勞工尋求幫助的重要窗口。若無法自行判斷身體狀況是否與工作負荷有關,也可透過防治中心的個案管理服務,獲得一對一的專業協助。
    身體是工作的本錢,健康更是無可取代的資產。如果覺得自己已經無法負荷,不必獨自承受。及早尋求幫助,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行動,也是邁向身心健康的第一步。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