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薇與老公甜登封面曬孕肚!打開窗看到幸福的可能
(粉紅色羅紋Polo衫、粉紅色繫帶長褲,Zara、黑色羅馬涼鞋,Charles & Keith)
陳瑋薇總是知道,自己不是那種一說想懷孕就會立刻有回應的體質。第一胎,她等了快三年,歷經漫長的備孕等待,甚至在一次人工受孕剛失敗、療程都準備暫停時,竟自然懷孕了——就好像身體自己偷偷決定好了時間,然後,告訴她:可以了。
第二胎,她與先生在大寶大約一歲半時就準備好迎接下一胎的來臨。一開始,她們也是想著:自然最好,不避孕,也沒給自己壓力。她開始補充黃體素、調養身體,但兩年很快就過去了。她知道時間和自己的年紀,都正一點點推進。
這時,醫師在這恰好的時間提點她:是否要開始準備嘗試試管?於是她開始正視「主動出擊」的必要性。這段療程到真正成功著床,又是一年半的路,兩個寶寶的到來,相隔了近四年。
四次取卵、兩次植入.心態調整很重要
試管療程不像是一個能被清楚預期的流程。陳瑋薇做了四次取卵、兩次植入。每一次都像一場需要全心投入的長途接力——從吃藥、打針、等待到再檢查,再吃藥、再打針。
她說,自己每次取卵的數量看似不少,但一經過基因檢測,真正健康的卵子少之又少。第一次植入時,醫師甚至一口氣幫她放入四顆,明知道多胞胎的風險很高,卻也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反正機率也不高,可能會中一顆吧」,結果,四顆全數沒著床。但是她傾聽著身體的聲音,這一路,她從沒想要放棄過。
一次忘了服藥.就要捲土重來
不過,她並沒有把希望交給運氣。她重新調理身體、配合醫師的用藥節奏,投入下一輪療程。這樣的療程,一次就要兩三個月,有時是一場看不到鏡頭的排練。她形容那些日子,「每天都要吃下大把的藥,一天分三次吃,連服藥的時間都要很精確。」
要有多精確呢?陳瑋薇舉例:有一次家族旅遊,行程滿檔,她照例設鬧鐘提醒自己服藥,卻剛好那天鬧鐘沒響。最關鍵性的那顆藥,錯過了!陳瑋薇趕緊打電話問護理長:「還來得及補吃嗎?」但醫師也告訴她:「來不及了!」於是,那一輪三個月的療程全歸零。她聽完只認分放下手機,摸摸鼻子捲土重來,讓身體安靜地接住下一次的起跑點。
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法.打針像是上通告
其實一開始,陳瑋薇是非常怕打針的人。針還沒下去,腦中就會開始上演各種小劇場:這麼粗的針,真的要打進身體裡嗎?我要在什麼角度?會不會痛?萬一打錯了怎麼辦?為什麼我懷個孕要有這麼多委屈……?那種身心同時拉緊的感覺,讓人想逃。
但她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她說:「我不能一直很委屈地懷孕,如果我一針一針都是用害怕、負面的情緒面對,Baby一定會感受得到。」
所以,她找到一個方法:每一針都去醫院打。護理師手法熟練又幽默,「大家才打個招呼,針就打完了,快狠準,打完後,大家還會溫暖地幫我打氣,說:『很棒!辛苦囉!』我就當自己在跑通告。」有了這樣的節奏,反而讓她心情穩定下來。
著床之後,兩天一針,定時報到。就像一場不斷重複的演練,而且那時候的工作正忙,她就會在去工作的途中,先打一針再上工。陳瑋薇每天就像跟自己的身體打卡對話,一針一針前進,儘管辛苦,卻不會那麼徬徨混亂了。
兼顧試管與工作.更加謹慎小心
(夜空藍洋裝,Zara)
那一次胚胎終於成功著床時,她剛好接了一個新的外景節目錄影,因為怕影響到工作進行,她不敢說懷孕的事,怕給別人壓力。每天開工前,她自己先繞去醫院打針,再到現場拍攝。這樣的節奏雖然讓身體很累,但她心裡對自己說:「我選的,我願意的,我相信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天清晨五點,他們去陽明山拍櫻花外景。劇本安排她演出一段踉蹌跌倒的戲碼,本來只是一個小情節,可是她一不小心,竟然真的滑倒了,屁股就這麼實打實的坐到地上!
當時,只有搭檔八弟(蕭志瑋)知道她懷孕,當下嚇到大叫:「妳還好嗎?妳有沒有怎樣?」
收工之後,她直接驅車到醫院檢查,所幸寶寶一切安好。然後,她回家接孩子放學,順口提醒孩子:「媽媽今天工作不小心跌倒了。」用意是要孩子也小心走路,沒想到孩子跟爸爸打電話時,馬上脫口而出:「媽媽今天跌倒了喔!」
電話另一頭的老公聽完當場慌了,甚至有點生氣:「妳為什麼不早點跟劇組說?」他不是責怪她,而是心疼她。後來,她才向製作人說明情況,也才終於讓劇組的人知道,需要大家一起守護這段旅程。
從旁守護的神隊友.比媽媽更緊張
(陳瑋薇:白色洋裝,Zara。蘇尹少:白色線條領圍上衣,Lactose ;卡其色風衣,Zara。)
在這段長達三年的備孕過程中,陳瑋薇的先生蘇尹少不只是陪伴者,更是那個從頭到尾默默守候的神隊友。每當陳瑋薇要去打針,他盡可能地陪著去;不然就是她去打針,他在家顧孩子。
每次陪陳瑋薇去產檢,聽醫師解釋時,先生甚至比太太還專心。陳瑋薇總是帶著一種隨興的態度走進診間,而先生卻會默默記下每個細節。
「醫師吩咐她的都沒放在心上,我提醒她,她還會生氣說:『那你去問醫師啊!』」於是,他真的去問了。
蘇尹少笑說:「醫師也很佛系,會說『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啊』,但我就是比她還緊張。連產檢時間、回診日到醫囑注意事項,因為太太常忘記,也是我在幫忙提醒的。」
他知道,太太工作忙碌,有時還有朋友邀約,往往會把自己的事擺在最後,「所以,我會負責把產檢的事放在心上。」
在試管成功的這條路,不只是媽媽本人,醫師、先生,都功不可沒。
打開窗.看到答案
幸福,總會在最好的時機到來。這一次,她不只是在與時間賽跑,更在與「節奏」對話。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她遇見了ERA檢測。醫師建議她進行這項能分析子宮內膜容受性的技術,幫助找出最適合胚胎著床的「黃金窗期」。
報告結果顯示,她的著床窗期比一般人晚了12小時。這個數字,讓她像是隔著一扇窗,終於看見答案:「原來不是我的身體不行,而是我們一直沒有對上正確的時間。」那一刻,所有的等待、調整與療程彷彿終於對焦,也讓這場備孕之旅首次出現一道明亮的光。ERA技術(由歐洲研發團隊推出的個人化著床窗期檢測),也在她這趟旅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這過程中,她提醒自己:不要太患得患失。「能夠一次就成功,是超級幸運兒。但是失敗了也沒關係,請妳不要否定自己。我們要想想:還是有很多人,試了七、八次,才終於迎來寶寶。」
她說,自己一路從中醫西醫、調理身體、試管療程、基因檢測到情緒管理,全都試過,就像一場身體與意志的合作計畫。陳瑋薇很認真對待、也用心細細品嘗著這整個旅程。
要當個「對自己好一點」的二寶媽
如今,她已進入穩定孕期。現在的陳瑋薇處於非常鬆弛的狀態。
陳瑋薇笑說,生大寶時,她真的太逞強了……選擇不請保母、不托嬰——什麼事都親力親為。
她說:「我總覺得能勝任,我就ㄍㄧㄣ著自己來。」儘管先生、公婆、娘家都是神隊友,但她仍然堅持親餵、親手照顧,兩地奔波的生活讓她常常一上車,就掛上擠乳器,車開到工作地點時,集乳瓶已經裝滿。
那段日子,她像女超人一樣扛起一切,但其實心裡是有點生病的。不開心與壓力,常常無處釋放,只能向最親近的丈夫傾瀉。「他真的背負了很多我情緒上的重量,但也就是這樣,我們一起熬過來了。」
這也讓她在懷第二胎前,開始認真問自己:「我是不是不需要讓自己這麼累?」經歷過第一胎的情緒高壓,她更懂得看見自己的心理狀況,也開始學著放過自己。她說:「這次,我看了很多書,跟著書的節奏走,真的輕鬆多了,到目前為止,我是很chill的,沒有那麼大的壓力。」
她相信,懷孕不是一場對抗身體的戰爭,而是一場理解與等待。而當這個孩子終於來到,她知道——這是她和身體、和伴侶、和整個生活一起走過的旅程。這個奇蹟,是一個屬於她、也是屬於願意相信自己的人。
媽媽寶寶雜誌訂閱 https://bit.ly/3LsnJEI
陳瑋薇封面零售 https://bit.ly/3vrScNs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