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狂炸南台灣! 防洪工程擋不住極端氣候 專家點出「真正關鍵」
極端氣候帶來的暴雨侵襲已成為台灣城市防洪系統的嚴峻考驗。近日雲嘉南、高屏地區受西南氣流影響,接連遭豪雨侵襲,低窪地區災情頻傳。專家指出,隨著極端氣候事件越來越常見,城市的承洪韌性備受考驗。目前台北市已建立多座滯洪池系統,但專家認為政府與民眾都應有「未來一定會淹水」的心態,提前做好家戶層級的耐淹準備,並強化整體防災意識,才能真正降低災害損失。
北市水利處雨水下水道工程科正工程司李貞憓表示,內湖區的金瑞治水園區是從山坡地與平地交接處的谷地,利用現地資材築堤打造成滯洪池園區。這片看似普通的綠地實際上是座滯洪池,蓄水容量達2萬7000立方公尺。目前北市共有4座大型滯洪池,分布在文山、內湖各兩座,主要功能是在汛期或強降雨期間減輕排水壓力、調節洪水。李貞憓強調,暴雨來臨時,滯洪池能提供緊急蓄水空間,避免水直接大量往下游排泄,但若超過設計標準,下游仍可能出現問題,因為防洪設施仍有一定極限。
為解決小巨蛋周邊淹水問題,北市府計畫斥資30億元在敦化北路地底下打造全國第一座地下貯留管,工期約38個月。這項工程規模龐大,但預估僅提供約3萬2000立方公尺的蓄水量,相當於16座標準游泳池。對於如此昂貴的建設成本,專家建議應審慎評估效益與資源配置的優先順序。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廖桂賢認為,這類工程或許能減少一些淹水頻率,但政府應考慮這筆經費是否適合用在其他市政上,而非僅用於可能減少一點點淹水的工程。廖桂賢強調,政府與民眾都應開始準備「下大雨時一定會淹水」的心態,並做好家戶層級的耐淹設施。
真正的承洪韌性來自市民的風險意識和應變能力,而非單純依賴防洪工程。廖桂賢指出,在極端氣候下,像近日這種大量降雨的事件會越來越多,未來即使工程做到最極致,也難以預防如此大量的水患。她認為,人類無法控制氣候,未來一定會淹水,關鍵在於如何讓家戶能夠耐淹。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邵珮君表示,工程面的水患治理有其極限,不可能讓民眾認為政府做了這些工程後就能完全阻擋淹水。她建議透過水患自主防災社區推動,讓民眾了解水患仍會發生,但可以學習與水患共存,採取調適方式,例如設置水閘門,減緩淹水的衝擊。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1996年至2017年間,台灣共發生51件重大淹水災害,多由颱風帶來的大量降雨所導致。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分析顯示,最容易淹水的地區集中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西南沿海縣市,主因是地勢低窪、長期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所引發的水災。邵珮君指出,去年的凱米颱風過後,西南氣流帶來的豪大雨使中南部首當其衝,若基礎設施不夠強韌,便可能造成嚴重的斷水斷電情況。
防洪排水工程永遠趕不上氣候變遷速度,從政府到民間,整體的防災意識應不斷提升,從根本著手,降低災害損失。
生活話題:豪雨轟炸中南部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