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成年人就有1人慢性疼痛 科學家鑑定基因導致或可靠飲食舒緩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超過6億人面臨著慢性疼痛的煩惱,亦即每5名成人之中,就有1人必須與疼痛感共存,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然而這樣的疼痛往往找不出原因,目前最普遍的推論是創傷導致人體內痛覺受體出現錯誤,即便傷口早已癒合,但受體仍持續向大腦傳輸訊號,導致慢性疼痛的發生。且即便有包括關節炎或是神經損傷等明確因素,但科學界迄今仍然無法找出痛感形成的機制,也因此治療的手段往往成效有限。
但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科學家在20日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論文中,透露了可能讓情形有所轉變的發現,研究人員已鑑別出一種負責在神經細胞間傳遞與痛感有關分子的蛋白質,並且認為該蛋白質就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此推論,針對該種蛋白質進行打擊的藥物,或是減少攝取能讓該物質活躍的食物,都可能成為有效的新療法。
報導指出,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神經以及神經生物學教授班奈特(David Bennett)所率領的團隊,從收集了超過50萬人生物樣本與健康紀錄的英國人體基因資料庫(UK Biobank)開始著手;在此之前,該團隊已經透過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在大約三分之一的慢性疼痛案例中,遺傳可能是因素之一,因此認為在慢性疼痛的患者體內,可能會存在著遺傳變異的情形。
在這樣的研究方向之下,該小組在資料庫中發現了多個可疑的訊號,一種名為SLC45A4基因的變體,被研究人員發現其負責控制在細胞之間傳輸離子、小分子與藥物的蛋白質,且對於試圖找出生物機制途徑的科學家來說,發現負責轉運的蛋白質是關鍵一步。
報導指出,由於患有關節炎的人士,在血液以及身體組織中,多胺(polyamines)濃度往往較高,因此多胺往往被外界視為是形成痛感的主要因子,且研究人員所發現的蛋白質,似乎正是多胺(polyamines)周邊主要的介質,因此這項發現令人振奮。為了證實這項假設,研究人員培育出了缺乏SLC45A4基因的小白鼠,並發現其對於疼痛的敏感度,比具有完整基因的生物大幅降低。
報導表示,研究發現的SLC45A4基因屬於人體常見的變異,且在45%的英國民眾身上都可發現,因此班奈特認為該基因變異似乎不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唯一因素,未來也仍有許多研究仍待進行。
即便如此,班奈特認為這項發現,使得慢性疼痛的治療出現了新契機,除了藥物之外,有許多其他的因素都會影響到人體內的多胺濃度,雖然目前還不清楚多胺的濃度對於慢性疼痛的影響,但是戒除某些食物也有可能使慢性疼痛緩解,從而使未來相關症狀的診治出現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