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保單新契約占比直直落 前五月比重創7年同期新低
外幣保單新契約占比直直落,金管會公布截至今年5月底壽險業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統計,累計保費折合新台幣約1,514.44億元,其中,傳統型保單約1,291.84億元,占比達85%;投資型保單約222.6億元,占比僅15%,外幣保單占整體新契約保費比重為36.42%,創下近7年同期新低。
根據保險局統計,外幣保單幣別仍以美元為主,其次為澳幣與人民幣。其中,美元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約45.82億美元,投資型與傳統型分別占14%與86%;澳幣保單新契約保費1.38億澳元,投資型與傳統型占比分別為47%與53%;人民幣保單新契約保費0.72億人民幣,其中投資型占74%、傳統型占26%。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雖然今年部分公司攜手銀行通路推出美元投資型保單,擴大銷售量能,使得相關銷售較去年同期增加,但5月相較4月仍呈現下滑趨勢,主因是受到國際關稅政策與匯率波動帶來不確定性,使民眾態度轉趨觀望,導致市場買氣走弱。
就美元保單銷售表現而言,美元傳統型保單呈現年增與月增走勢,除業者推出利變型與分紅保單新產品吸引買氣外,部分公司調升宣告利率,亦帶動5月銷售較4月提升,美元投資型保單方面則是受惠於保險公司與銀行通路合作推出新商品,擴大銷售量能,而使新契約保費較去年同期增加。
其他幣別方面,人民幣投資型與傳統型保單銷售皆較去年同期增加,主因是業者推出新商品並積極行銷;澳幣傳統保單則受惠於澳洲央行降息,帶動宣告利率優勢,亦較去年同期增加,但澳幣投資型保單新契約較去年同期減少,則可能與股市劇烈波動、川普關稅政策和地緣政治有關。
蔡火炎表示,從近7年前五月同期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占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的比重來看,2019年~2025年間分別是40.77%、51.65%、55.88%、59.09%、39.15%、36.42%,今年前五月的占比是近7年最低。
蔡火炎表示,外幣保險商品的保險費、保險給付、保險單借款、費用等相關款項收付之幣別皆為外幣,受益人未來領取保險金時有可能因保單計價之外幣貶值,導致結購為新台幣後產生匯損,提醒消費者購買時應特別注意匯率風險,並審慎評估保單保障範圍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匯率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未來是否確有外幣需求等因素納入通盤考量。
除此之外,因外幣保險商品收付幣別為特定國家貨幣,若該國發生政策劇變或經濟不穩等情形,可能對當地金融市場與匯率造成影響,進而影響保單價值與投資成果。提醒消費者購買前,應詳加瞭解投資標的國家的整體情勢,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以確保自身權益。
金管會並呼籲,保險業銷售外幣保險商品時應瞭解及評估消費者對匯率及政治經濟等相關風險承受能力,並落實招攬人員管理、商品資訊揭露及商品適合度政策,以利本項業務穩健經營及維護消費者權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