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版「外傷重症中心」 直擊FRSD「前進外科小組」移地訓練實錄
戰爭一旦發生,必然出現大量需要手術急救的傷患。但是在醫療資源有限、當地環境也因為戰火,造成支援難以挺進的情況下,第一線戰鬥人員將形同隨時處於生命危險中。國軍近年向美方取經後,也比照美軍建置了多個FRSD-前進外科小組。這類十人為一組的戰場手術團隊,目的就是透過機動部署,在傷患的「黃金1小時」內就進行緊急手術,提高官兵的存活率。跟著我們鏡頭,一窺FRSD小組的移地訓練實錄。
國軍馬防部的南竿守備大隊,日前進行據點防衛實戰演練。「砲班注意,即刻進入陣地!GO!GO!GO!」隨著警鈴響起,部隊所有成員進入高度戒備,機槍手第一時間衝入陣地,連發壓制假想敵情。砲班也官兵急喊著指令,在模擬敵軍威脅逼近的情境下迅速就位,演練105砲發射。
就在這時碉堡內,教官使用訓練用手榴彈,模擬遭受砲擊,震撼的聲響和火光後,局面進入危急狀況。多名弟兄模擬砲擊中負傷,有人痛苦呻吟、血流不止。
「先幫我壓著傷口,加壓止血,撐住!」鄰兵這時急忙處置,並呼叫醫療支援。
野戰救護車隨後抵達,馬防部醫療連人員在槍聲情境中前來,先給予傷員戰術戰傷救護協助,再協助將載有傷患的擔架送上救護車內,趕往野戰醫院。路途中,負責衛勤的醫務官士兵邊安撫傷患,邊監測呼吸頻率與生命跡象。
事實上,在真實戰場環境中,軍隊醫療能量有限,民間院所的資源在戰時多半也須保留給平民。國軍台中總醫院副院長蔡適鴻指出,當病患無法立即後送,或後線醫療能量不足時,「前進外科小組」就必須在第一時間進行急救復甦與八大損害控制手術,穩定傷患生命徵象,爭取黃金後送時間。
系列演練進入重點,由國軍向美軍取經成立的 FRSD(前進外科小組) 全員就位。小組指揮官蔡宗翰帶領檢傷分類組成員,依照 MARCH-PAWS 原則檢查傷員,發現左下肢嚴重骨折且持續出血,立即下令止血並聯絡手術室。
小組指揮官蔡宗翰解釋說,檢傷分類採用紅、黃、綠、黑四色。紅色代表生命徵象極不穩定,必須優先穩定並安排緊急手術。演練中,擔架再度上救護車,由車運送入由戰鬥坑道改裝的臨時手術室,麻醉醫師張立諺確認麻醉後生命徵象正常,外科團隊立即展開手術,為模擬斷肢和腔內出血兩種狀況的假設傷患,進行止血與清創。
手術護理師黃詩勛表示,槍砲傷最怕感染,因此術前清潔處理至關重要。除了截肢、筋膜切開、骨折固定等八大術式外,若發現體腔內傷勢,例如胰臟撕裂傷,必須在黃金一小時內完成止血,才能大幅提升生還率。
FRSD評核教官廖文翊指出,根據醫學文獻,大量出血的傷患若在一小時內未能即時止血,死亡率幾乎高達百分之百。然而,戰場上並非所有傷員都能立刻送往急救責任醫院,這時前進外科小組(FRSD)便成為關鍵支援力量。小組會部署在距離受傷地點約一小時車程內的位置,確保能在黃金時間內進行止血與救命手術。
一個標準 FRSD 小組共有 10 人,包括檢傷分類醫師與護理師、衛勤人員,以及外科、骨科、麻醉科醫師與手術護理師,再加上術後恢復與行政支援人員。他們的最大作用,就是在戰火、道路中斷等原因導致後送受阻時,直接挺進前線提供支援。
制度自 2023 年建置以來,國軍各地已有超過 340 名專業人員完成相關訓練。蔡適鴻強調,希望藉由這類情境模擬,讓醫師熟悉裝備並具備在無補給狀況下連續運作 72 小時的能力。
FRSD評核教官廖文翊也補充說明,國軍在與美方交流、建立了「前進外科小組」的概念後,為了確保戰時能迅速投入實戰,每兩個月便會舉行一次結合軍方、公部門與民間醫療資源的聯合演練,不僅強化手術技術,也磨合小組成員間的協作默契,讓團隊在高壓環境中依然能高效運作。
這場移地訓練,在逼真的戰場壓力下落幕,但對前線醫護人員來說,真正的考驗,永遠是在與死神賽跑的那一刻。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