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將曝光?7月外銷訂單嗅端倪!核三公投登場,台灣民眾會向核安妥協嗎?|今周重磅
黃靖文
7月外銷訂單金額本周出爐,由於8月對等關稅已上路,將直接影響廠商接單狀況,經濟部預估,7月雖仍能拚雙位數增幅,但已有廠商反映,提前拉貨效應明顯趨緩,對等關稅衝擊正慢慢浮現。 此外,核三重啟公投周六登場,已服役滿40年核三廠,民眾是否會同意重啟,將成為未來台灣能源政策的轉捩點。 1、對等關稅衝擊將曝光!7月外銷訂單增幅恐收斂 2、重啟核三公投本周登場,非核家園添變數? 3、232條款有變數?川普預告:半導體稅率2周出爐,稅率恐達300%?
今周重磅:7月外銷訂單估增幅趨緩 對等關稅衝擊曝光
經濟部預計周三(8/20)發布7月外銷訂單金額統計,由於8月對等關稅上路,提前拉貨效應趨緩。經濟部預估,7月外銷訂單金額540億美元至560億美元,儘管增幅仍可望衝上雙位數,但已明顯減緩。
由於外銷訂單反映台灣廠商的訂單狀況,會在未來數月逐漸轉變為實際出口額,因此,被視為提前反映未來出口表現的重要指標。自8月以降,對等關稅正式上路,是否會對7月外銷訂單造成衝擊,值得留意。
6月外銷訂單衝高
回顧6月表現,外銷訂單金額為567.7億美元,年增率24.6%,創連續5個月正成長。此外,第2季接單金額衝上1711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增幅同樣突破20%。
關鍵即在資訊通信、電子產品類別,接單金額皆創下歷年同期新高,顯示AI、雲端需求高漲,伺服器、網通產品、顯示卡訂單持續增長。但要留意的是,經濟部官員指出,對等關稅衝擊逐漸浮現,已有廠商反映,拉貨潮已收斂。
AI熱潮超預期 主計總處上調出口預期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對等關稅拉貨潮終將結束,不過,真正讓台灣出口更上層樓的關鍵,其實是AI熱潮帶動伺服器需求。
根據此前財政部公布的7月出口數據,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額達242.3億美元,年增87.1%,創歷史新高。電子零組件出口金額達184.2億美元,較去年成長34.1%,兩項佔我國出口佔比已達75.2%,已是歷史紀錄,AI急單才是推升出口的關鍵。
而主計總處上周也大幅上修全年出口預期,2025年我國出口數字可望衝上5892億美元,關鍵同樣是AI熱潮超乎預期。
位於屏東的核三廠。圖/Shutterstock
今周重磅:重啟核三公投本周登場
由民眾黨團發起的「核三重啟公投」,將在本周六(8/23)進行投票,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前2周,中選會針對此公投議題,輪番舉辦了5場公辦說明會,支持方強調核三建築耐震安全無虞、核能被國際認可為潔淨能源等。反對方則認為,核廢料處置至今仍無解,加上台灣位於地震帶,恐有安全之虞。
為何老舊機組得以延役?
今年核三停機前,國民黨、民眾黨即在立院修正《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放寬核能機組延役限制,讓已運轉40年的核能機組,得以依法申請延役。
核三廠位於屏東恆春縣,已服役滿40年,電廠二號機於今年5月進入停機除役階段,是台灣最後一座核能機組,翻開非核家園的新頁。公投案卻讓此事再添變數。
台灣曾有2次「核能公投」 核四解封遭否決
其實,2018年、2021年台灣均曾針對核能相關議題進行公投。其中,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案,該案主文為,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
以核養綠案以同意票占有效票數之比例59.49%過關,只是,由於並未提及核電廠重啟、延役內容,因此,並未對台灣核能政策產生實質影響。
2021年的「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擁核派再發起公投,只是,這次以不同意票占有效票數之比例52.84%,被台灣社會否決。
核四重啟公投案並未與其他大選一同投票,因此投票率僅41%,遠低於前一案。同意票不僅未過1/4最低門檻,更小於不同意票。這也代表,重啟核三廠的公投案,最大的門檻或許是如何拉高投票率。
美國總統川普再語出驚人,稱半導體關稅稅率最高恐怕達300%。圖/Shutterstock
今周重磅:232條款有變數,半導體稅率可能高於預期? 川普:2周出爐
美國總統川普上週末飛往阿拉斯加,準備與美國總統普亭舉行峰會。但更令投資人訝異的是,川普在空軍一號指出,針對半導體祭出的100%關稅,可能在1、2周出爐,且稅率「可能是200%、300%」。
同日,美國商務部也公布407個含有鋼鋁成分的產品,開徵50%的關稅,預計8月18日上路,此措施同樣依據232調查而來。
川普早在2018年時,就分別針對鋼、鋁祭出25%與10%稅率,2025年6月再大幅提高至50%。此次8月15日最新聯邦公報,則是擴大適用範圍,並於18日上路。
為何川普一拖再拖? 其實比預期快許多
原本,各界預期232調查結果,能趕在對等關稅上路同步出爐。原本8月初,川普曾說結果1周內出爐,豈料卻一延再延,至今仍未有結果。但其實,川普行政團隊的速度,看在經濟學者眼裡,已十分神速。
所謂232調查,是依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美國總統得以國安為由,調查特定商品是否影響國安,並對其祭出關稅等貿易限制。
232條款指,美國商務部長應於啟動調查後的270天內提交評估報告,美國總統則有權在90天內,調整該產品的進口措施。此法案讓川普能更有彈性,針對各類產品祭出管制措施,僅需「事後」向國會報告。
至於攸關日本經濟命脈的汽車、開發中國家最在意的鋼、鋁製品,早在川普第一任期2017年時,就已祭出232調查並提出報告,當時花了近1年才提出報告。而此次半導體調查是今年4月才啟動,至今也才過了3個月。
更多今周刊文章
山難兩死…外公女山友溼透失溫、8歲童卻奇蹟乾燥!資深山友:生前盡力保全他,對外求援過程全曝光
台達電(2308)股價280➝688元,現在進場還有肉吃?達人曝光「合理價位是●元」長短線操作一次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