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八首顆衛星通過運送前審查 估第4季升空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8日電)國家太空中心(TASA)今天表示,首個自製光學遙測衛星星系「福衛八號」計畫中的第1個衛星(FS-8A),6日通過運送前審查,確認衛星狀態、運送規劃、發射場作業計畫都準備完善,可以起運至發射場。
FS-8A預計第4季自美國加州搭乘SpaceX獵鷹九號火箭升空,同航班上的台灣衛星,還包括TASA新創追星計畫立方衛星「鐘雀1號」、「黑鳶1號」、「信天翁1號」,以及由成功大學、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淡江大學共同研製的Lilium-2、Lilium-3。
福衛八號計畫包含6顆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以及2顆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組成6+2顆衛星星系。計畫中打頭陣的FS-8A為原始解析度1米的光學遙測衛星,透過時間延遲積分(Time Delay Integration)技術提升影像訊噪比,影像資料經由後處理可達次米(小於1米)解析度。
TASA指出,8月5日起召開為期2天的PSR會議,是衛星起運及升空前的最後一次「大考」,會議邀請相關部門及學研界共10位委員進行審查,目的為確認衛星在設計、組裝、環境測試歷程中的各項修正能否符合任務設定,另針對衛星運送及於發射場測試規劃進行審視。經過2日的會議逐一檢視、確認並釐清福衛八號的備便情形,委員同意FS-8A發射前整備及後續操作準備都已完成,可以起運。
福衛八號計畫主持人劉小菁表示,福衛八號前身為「微小衛星計畫」,因應2019年行政院通過「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轉移為福八計畫,改採更高性能的TDI CMOS感光元件,對應的元件也跟著修改,後續還歷經COVID-19疫情、構型改造,經歷多次重大變革一路走來並不容易,如今能夠順利進行運送前審查,就如同辦喜事。
由於福八與2017年升空的福五皆為光學遙測衛星,光學酬載能否準確對焦成為審查重點。光學酬載組組長黃柏瑄表示,除了測量光學酬載的準直儀每半年或遇地震就校正一次,酬載本身也配備熱調焦機構,可以在軌進行調焦,經測試能符合火箭運送過程對酬載衝擊造成的偏移。
「這是福八飛向太空的第一段旅程」,TASA主任吳宗信說明,衛星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FS-8A從設計、改造、組裝到測試,整個發展歷程所累積的文件超過3000份,他感謝同仁勤奮不懈,以多年的耐心磨練技術,把夢做成了現實,讓台灣自製光學酬載的能力再往前邁進一大步。
TASA指出,福衛八號共6+2顆衛星將於今年起逐年發射,建立起台灣自製、「觀照」台灣的光學遙測星系。預計在2031年星系布建完成後,可提供每日多次再訪台灣以及全球覆蓋的衛星影像,應用於民生需求、國際合作、國家安全與災害防救等多元面向。
FS-8A主要任務為光學遙測,除了對地表取像的主酬載,也透過公開招標遴選科學酬載,為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陳炳志團隊研發的「雙波段大氣瞬變影像儀(DIAT)與電子溫度密度儀(TeNeP)」。此次審查會議,陳炳志也親自簡報科學酬載遞交後的測試結果。(編輯:張若瑤)1140808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