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東南亞僑生成為私校退場浮木,揭開「搶人」幕後招生大戰

報導者

發布於 2024年10月16日06:58 • 文字/許詩愷;攝影/楊子磊;設計/黃禹禛;共同採訪/李雪莉、謝馥伊;核稿/李雪莉;責任編輯/張詩芸
大台北地區,許多私立高職的宿舍就設立在交通節點附近,方便「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的僑生們每天通勤上學、實習、工作。(攝影/楊子磊)

少子女化年代,台灣眾多私立高職面臨存亡關鍵,沒想到,它們在國家政策「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裡找到一個藥方。不過短短10年間,這些學校已漸漸靠著東南亞7國「僑生」續命;明年3萬名私立高職生中,每4名就將有1位「僑生」。
他們是如何爭搶僑生業務?「新南向招生負責人」為何成為高職挖角的對象?為何學校明明缺老師又欠缺對跨國僑生的教學和管理能力,仍要積極招生?甚有學校董事會私下支付學生人頭費給仲介,究竟私校高層想的是什麼?
《報導者》在全台各校接觸數十名僑生、第一線照顧僑生的校方人員,多名高職前任校長,以及負責此政策的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徐佳青。當僑生成為私校的救命浮木,我們能如何杜絕仲介剝削與血汗學工重演?

新北市私立莊敬高職的Google Maps地標上寫滿了外語評價,經翻譯後,那是印尼文、越南文和緬甸文,大多在稱讚校方辦學績優,偶爾卻能看到幾行留言反駁:「這是騙人的。」

一名曾來台留學2年,後因對教育現場失望、現已自行退學回國的趙姓僑生對《報導者》透露,班導曾要求同學們替學校的地標「刷5星好評」,用他們的母語向東南亞年輕人打廣告。

私校拼招生的證據在網路留下足跡,其背景是2022年底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在一場記者會上的公開簡報

「2030年我國須增加40萬外籍勞動力,才能維持國家經濟發展動能。」

但40萬人何處尋?除了擴大引進外籍移工,先行吸收和儲備海外人才也是政府部門的共同目標。在國發會整體規劃下,僑委會、教育部、勞動部各有自己的目標,而早在2014年開始,僑委會也開始擴大招募僑生,而且從16歲的孩子招攬起。

搶進東南亞,煞不住的招生列車

一群甫入境的東南亞籍僑生在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入境大廳集合,等待來自全台各私立高職的工作人員們核對身分。(攝影/楊子磊)

2014年(103學年度)起,僑委會聯合教育部推出「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簡稱3+4僑生專班),16~22歲、擁有*東南亞7國身分證的學生都能申請,唯一門檻是,必須先在當地的「中華民國駐外機構」考過最初階(A1)的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

*東南亞7國:包含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緬甸。

與過去審核僑生資格較嚴格的大學端相比,「3+4僑生專班」不僅報名門檻低,就讀台灣*高職期間的註冊費也由我國政府全額補助,待高職3年畢業後,他們還能直升科技大學再讀4年。於是3+4僑生專班一上路,不只吸引到僑生,也吸引了一大群私立高職積極投入開班,來補充因少子女化日漸下滑的註冊率。

*高職:此指開設「專業群科、實用技能學程、進修部」的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十二年國教後,現正式名稱改為「技術性高中」。

3+4僑生專班發展10年至今,已累積招收破2萬名僑生;從2014年(103學年度)的2間高職、單年281人起步,如今2024年(113學年度)高達28所高職參與、單年6,323名僑生報到,創下歷年紀錄。

除了衝註冊率,每招收一名僑生,私校能向僑委會申請25,400元的註冊費,再向學生收取不同名義的學雜費。根據《報導者》接觸多所學校的僑生查證,每學期的*學雜費總額落在22,000~25,000元之間。

*學雜費:包含雜費、書籍費、實習費、課程實作費、使用費(住宿、水電、冷氣等)等。

他們的學制也和多數台灣學生不同:一學期間的3個月在校上課、3個月出校實習,上課與實習輪替的方式進行,沒有寒暑假。於是一名僑生既是學校缺生源的救星,還等於*每年至少近10萬元的挹注,對私立高職而言,這是筆重要收入。

*每年至少近10萬元:私立高職一年二學期,每學期註冊費2.5萬元、學雜費2.2萬元的總額。註冊費目前由僑委會全額補助。

《報導者》聯繫上一名熟悉僑生業務的某高職前校長范淑娟(化名),她曾在北部一一所學生不滿200人的高職任職。范淑娟透露,該校在政策初期便投入招募僑生,每年的僑生新生已多於台生,堪稱仰賴僑生存活。

為開設3+4僑生專班,學校必須先找到合作的實習廠商、日後銜接的科技大學,再來是安排足夠的宿舍床位,才能分頭向僑委會、教育部申請每年度的招生資格。范淑娟得在過程中穿針引線,「其實不只高職缺學生,科大也缺,廠商也缺勞動力,」三方往往一拍即合,希望人愈多愈好。

得到資格後,下一步就是前往東南亞招生。范淑娟說,關鍵在於各校的「新南向招生負責人」是否有人脈與手腕,通常董事會會把此業務交給重要的心腹,因為掌握東南亞各國華僑人脈太珍貴,整間學校仰賴招生者存活,「連很多新進場僑生業務的學校在開班之前,也會試圖挖角他們。」

台中市青年高中的某位教務高層正符合此敘述,他前後經歷高雄市新光高中、嘉義縣萬能工商的招生業務,教育界俗稱「他走過就留下僑生班」。

范淑娟指出,東南亞各國的城鎮分布和政治局勢複雜,像在緬甸,華僑社群較蓬勃的區域除了首都仰光,其他如曼德勒、臘戍、果敢等地甚至還在內戰,勢必要由居民帶路,台灣人才能得其門而入。

前往僑鄉之後,伴隨而來的是在檯面下支付中間者各種費用──導遊費、介紹費(*註)──甚至養出一批擅長銜接台灣與僑鄉的留學仲介。范淑娟說,她曾經任職的學校,「只要招到一名學生,就會交給仲介新台幣6,000元的人頭費。」台灣私校則會在學生抵達之前,提前以學生的「補習費、交通費」為名,支付給仲介,這些金錢來自各私校董事會的個人帳戶,外界難以察覺。

*註:若只是介紹費,此舉並未違反台灣法律,除非牽涉假造文書、借貸等事項,才可能觸及僑委會的招生簡章規定。

范淑娟回憶:「校方一定有一筆錢給仲介,可是帳面上我抓不到,我以前有問過會計主任跟總務主任,他們說帳面上絕對沒有,但這一筆錢不曉得是從董事會誰的口袋拿出去的。」

身為校長,范淑娟曾試圖聘請翻譯人員照顧僑生,也勸說董事會別再依賴仲介招生,結果高層態度依舊,既不願支付多的人事費,范淑娟還因此成為董事會的眼中釘,合約到期後,她只好選擇離開。

私立高職續命丹:每4名新生就將有1名「僑生」

就讀3+4專班的僑生一學期會有3個月在校上課、3個月赴廠商實習,一名機械科僑生正在校內的訓練場操作車床。(攝影/楊子磊)

今年有6,323名僑生來台就讀3+4僑生專班,明年(114學年度)僑委會更預估招募8,480人,在全台私立高職新生只剩3萬名的嚴峻情況下,未來每4名私立高職新生,就有1人是來自東南亞的「僑生」。

為了補助各校開班,僑委會在2016~2019年編列3.8億元預算,2020~2023年為10.5億元。來到2024年,最新一期的整體僑生預算更擴大為36.2億元,預計用於「培育生源、擴大招生、在學輔導、就業輔導」。

但《報導者》從歷年相關文件計算,2023年(112學年度)獲准招募僑生的26所學校中,已有11校僑生占新生人數3成,還有4校開設僑生班卻無人就讀──這4校的台灣新生甚至未滿50人,恐瀕臨退場。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職教務高層私下向《報導者》透露,不少學校已過度仰賴僑生註冊率,卻沒有備案,「若海外政策突然改變,突然招不到僑生了,要怎麼辦?」他更質疑:

「當某間學校連台灣學生都不想讀,為什麼還要讓他們開班,讓外籍生去讀這樣的學校?」

另一名曾在桃園某高職任教的前校長李俊德(化名)也向《報導者》表示,經營比較穩定的高職開僑生班是未雨綢繆,但其他多數學校「就是只求量不求質,有人來讀就好,就先撈再說」。他形容,僑生班對高職而言,好比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終於等到葉克膜。

由於3+4僑生專班的「招生資格」是每年申請一次,若被政府單位發現學校「管理不力、學生的受教權或勞動權受損、僑生提前退學的人數過高」,都會被納入評鑑中。李俊德強調,各校害怕傳出壞名聲後影響評鑑,恐被僑委會減少明年度的僑生名額,因此校方都拚命掩蓋爭議,希望息事寧人。

私立高職不只在東南亞拚招生,當僑生入境台灣後,互搶學生、鼓勵學生「轉學」也經常發生。范淑娟任內就遇過,北部某高職突然有僑生轉學出去,該校便私下透過華僑遊說其他學生,以「我們學校附近更好打工」的說法挖角范淑娟的學生。

為什麼私校如此積極,想盡辦法存活?全國教師工會聯合會法務中心執行長林金財說明,若私校倒閉,其校產將用於資遣、償還教職員薪資,包含校地等剩餘款項則強制捐贈私校退場基金、教育主管機關或公立學校。

林金財分析,這些校地多是學校董事會成員的私人財產,他們絕不希望收歸公有,才讓各校在退場前透過僑生專班奮力一搏,希望撐到有力人士接手辦學。

留學仲介盯上台校缺生破口,僑生商品化是「公開的祕密」

私校為存活而引發的招生亂象不只有壓醜聞、搶學生,當范淑娟揭露「仲介費」存在後,《報導者》進一步訪談華僑、高職僑生窗口、多位高職前任校長,他們皆表示:在3+4僑生政策上,仲介上下其手是公開的祕密。一位高職的招生負責人如此感嘆:

「我們都會看,想說一個新竄出來的學校,毫無招生經驗,怎麼有辦法突然找到那麼多學生?原因就是有付仲介費。」

此處的「仲介」可分兩種,多數仲介只是替台灣學校建立招生人脈,其服務較合理,沒有剝削爭議;但另一批情節嚴重者則是「一條龍」服務,此類仲介會替急需赴台的學生以及急於招生的高職媒合,辦妥所有程序,仲介做的事牽涉假造學歷、體檢報告、中文能力檢定,甚至提供學生金錢借貸等亂象。

僑委會的例年招生簡章也可見端倪。2022年之前的簡章從未提及仲介一事,直到2022年多了一行備註:「招生期間倘經檢舉與仲介牽連屬實,將停止該校承辦資格。」2024年的簡章寫得更詳細:

「招生學校經檢舉與人力仲介(以個人或成立各類機構包裝)掛勾或刊登不實廣告,經查證屬實,停止該校未來3年承辦資格。」

僑委會還加碼限制,在東南亞各地協助學生處理華語文等留學文件的「*保薦單位」,僅能收取最多20美元(約新台幣640元)的郵電費。

*保薦單位:由僑委會核可,負責替僑生辦理華語文檢定、文書流程的非官方單位,多為當地的華僑組織或中文學校。

對此,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接受我們專訪時說明,目前已查獲多間仲介機構,並且「各國都有」,緬甸學生一人「價值」至少新台幣6,000元之外,菲律賓也有仲介向高職索取每名學生200~300美元(約新台幣6,440~9,660元)的人頭費,而緬甸的「安美國際學校」是這些仲介中規模最大者。

安美前身為旅行社,專職台緬旅遊和留學代辦業務,他們自2022年起成立華文學校,創辦人是曾在台灣攻讀大學畢業的緬甸華僑,活躍於僑界社群中,在社群網路上常見安美幹部與台灣私校高層的合照。

徐佳青表示,外館人員在面試安美畢業的學生時,常見到以下現象:「華語測驗的內容一樣,只要換個題型,安美的學生馬上答不出來,而且許多人比起讀書,更在意要賺錢。」這讓僑委會在今年決定重罰,拒絕766名從安美畢業的緬甸學生入境台灣。

僑生來源遭阻斷,打亂不少學校的招生步伐,部分與安美合作招生的高職找了民意代表向僑委會陳情,徐佳青說她都用這段話回應民代:「這個案子你們(民代)不要去太深入,這個都是深水區,有利益的問題。」她坦承,僑生專班因名額迅速擴張,近年已累積不少管理漏洞,未來將更嚴格管控各校,避免亂象擴大。

緬甸「安美」公司分為中文學校、旅行社兩項業務,僑委會雖阻擋安美學校的僑生申請來台,但單純委託安美旅行社代辦手續的僑生仍可入境。(攝影/楊子磊)

收走護照、勤追繳費、鼓勵打工的教育現場

徐佳青口中的「管理漏洞」遍布全台。台中市某高職的彭姓僑生抱怨,因為她的中文、英文程度都遠勝於其他同學,老師會要求她上台幫忙翻譯課文,彷彿是學生在負責教書。我們來到另一高職的教學現場,也親眼看見許多跟不上課堂進度的僑生倒頭就睡,等著放學後*出校打工

*出校打工:根據《就業服務法》,僑生可在放學後,自行尋找工作做工讀生,不過學期間的每週工時最長為20小時。

這批參與3+4僑生專班的各國學生通常出身弱勢家庭,許多人是被「免註冊費」和「可打工賺錢」吸引,即使借錢也要飛來台灣。我們便循線得知有一名僑生重病住院,付不出醫藥費,甚至一度命危;當時《報導者》記者陪同校方老師前往探病,但不願具名的該校教師卻說,「這些學生不能生病。」

他向《報導者》解釋,「你想想看,他薪水一個月才27,470元(*註),如果重病,不要說工作沒有,什麼都沒有。像這種外籍學生去醫院看病時,醫院馬上就問我們:誰付錢?」

*註:根據《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學生在實習期間的「生活津貼」(薪資)不得低於《勞動基準法》所定基本工資,但多數廠商就以基本工資為基準。

正就讀新北市某高職的另一僑生杜美麗(化名)來自緬甸內戰地區,她的弟妹急需生活費,母親也為了家計赴馬來西亞做清潔工,當杜美麗得知來台可以學烘焙、讀語言還能賺工讀費,便毅然踏上旅程,這是她翻身的唯一途徑。

杜美麗今年夏天剛滿18歲,一名認識她的華僑送上生日驚喜──台灣往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來回機票,希望讓杜美麗和她正在該地做移工的母親團圓。豈知在出國前夕,當杜美麗向學校申請取回被保管的護照時,班導師直接拒絕:「妳的學雜費還沒繳清,不能拿回護照。」

買好機票卻無法出境,協助杜美麗的華僑李家惠(化名)深感震驚。李家惠向移民署、新北市教育局陳情,來回溝通一個月才爭取到校方緩頰,她代理杜美麗的母親簽下「保管同意書」後成功取回護照。

取回護照後,李家惠仍忿忿不平:「學生是先交出護照,才被校方要求簽名保管書,而且文件只有中文,這些孩子很多人都看不懂。」她事後在社群媒體撰文呼籲緬甸新生,自行保管護照即可,不一定要交給學校,交出前一定要簽下保管書。

結果此文一出,大量緬甸僑生傳訊向李家惠求助,該聲明目前已有171次分享。原來多所台灣學校都用類似說法收走護照,李家惠質疑,各校是想避免僑生提前離台,留下呆帳。

該校的僑生處主任則向李家惠說明,因為過去曾有僑生遺失護照,校方才會集中管理,只要僑生有探親、傷病等急迫需求,一定盡快跑完歸還流程,不會阻擋學生申請,「這是為學生好,事前都有簽同意書,絕對不是沒收。」

另一位高職前校長李俊德向《報導者》坦承,他有過類似經驗,而且扣護照只是其中一種強迫管理的方式,他曾被該校董事會要求,等僑生收到實習津貼,老師們就得輪流到宿舍「催繳學雜費」,校方既擔心僑生留下呆帳,又怕生活費不夠的僑生需要他們出錢、出力進一步照顧:

「這些學校就是要混不下去了,才會去招僑生,本來就是老師少、資源少。」

李俊德更透露,因為僑生得住在宿舍,校方還希望他們每到假日「都去打工」,這樣能節省白天的舍監成本,而且──學生若出了意外,只要不在學校裡,就不是校方的責任。

先靠僑生填補註冊率,再監督他們繳學雜費,這是部分高職對僑生的實際態度,也是李俊德當時的實際經驗。他感嘆,在這過程中,教育並非優先事項。他也因為不想推波助瀾,決定提早離開該校。

種種矛盾下,天秤恐將歪斜

失望的教職員能拂袖而去,被不合理對待的僑生只得選擇忍耐,或自願退學回國,認賠已付出的留學成本。為擴大招生而放寬資格,又讓缺乏資源及管理不到位的私立學校照顧大量僑生,恰是本政策的最矛盾處。

因僑生政策,僑委會近年陸續被監察院、審計部糾正。監察院在2023年指出,2014~2017年入學的第一批3+4僑生專班共1,521人,只有448人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這份報告明載「僑委會未預警或洞察申辦學校校務經營不善問題」,對學校品質的督導需要強化。

台灣成功招攬境外學生,卻無力培育、留住人才,但國發會的40萬勞動力目標裡頭,全台的僑生總量勢必在2030年達到「4.7萬人」,政策目標和設計再矛盾仍持續上路。在這過程中,只把僑生當浮木的人們或許還沒意識到,執行失利的政策,很可能會讓「僑生需要台灣」的天平快速傾斜,而壓力正追著台灣跑。

2024年9月12日,一年一度的全球僑務委員會議在圓山飯店進行,委員長徐佳青在閉幕典禮上致詞。(攝影/楊子磊)

僑委會徐佳青:教育是目的,高職不可以亂來,別再想做學店了

針對開辦3+4僑生專班後衍生的教育界亂象、留台率不佳兩爭議,徐佳青接受《報導者》專訪時提出改進措施。下方以第一人稱呈現徐佳青回應。

我們3+4僑生專班過去要提出*華裔資格證明 ,可是時代走到今天,那些華裔不知道多少代了,他要提也很難提了,就變成有一堆偽造文書,沒辦法稽核是真的還假的。

*華裔資格證明:依《華僑身分證明條例》第5條,華裔身分證明文件,其驗證或出具的規定,可由主管機關定之。

那何必這樣玩呢?我說這一項不要了,我現在不管什麼族裔,你就是華語程度要達標。我們要求學生進來以前,要先有華語程度A1級(可使用日常用語描述人事物),如果他的語言能力好,那他的學習能力就好,企業實習上的風險也比較低,這是保護學生的重要機制。

海外的年輕人跟我們接觸得少,因為過去僑委會根本都不做,都是在跟老人聯誼,以前僑委會的功能性比較沒那麼大,近年來我們就一直加強。

今年我們招收了6,000多名學生,事實上來申請的是3萬,在生源上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我們這一套方案有誘因:僑生有學費補貼、有生活津貼,以後留台也有申請長期居留的機會。

所以有足夠生源的狀況下,我可以嚴格把關,我常常跟同仁講,你現在是老大,這些高職是要看你臉色。我也跟這些學校講,你們好好辦,你們都不用擔心招生的問題,你們不要再跟仲介掛鉤了,我都會把學生找起來,你就給我在學校教好、師資找好、照顧好。

如果我看到招生都從同一個系統、到某一個學校特別多,就會被我盯上;還有學生讀到一半退學的離校率太高、高三銜接大學的畢業率太低,都會變成我稽核的重點。

只要再出問題,我一定會減班、減人,因為我覺得你沒有能力管理。反正你來申請的時候,我就不給過,或者減班減額,一旦達不到你的經濟效益,你就做不下去了(意指退場)。

你就算去拜託仲介我也會擋住,我不會放,絕對不會放這一條,因為教育還是目的,我非常清楚這個界線。你這些高職不可以給我亂來,我就是要逼它們,不要再想要做學店了。

改善教育現場後,降低僑生留台門檻是下一目標

以前僑生留台(工作)有很多限制,不就形同浪費教育資源嗎?台灣正在少子女化,如果這些人能夠為我們所用,他們又很想留下來,我們應該修改政策,確保學生畢業有多元選擇。

去年內政部移民署放寬僑生畢業後的留台年限,他們在申請工作簽證的階段時(由學生簽證轉換為覓職居留證),年限從「半年加半年(寬限期)」變成「一年加一年(寬限期)」。

「每年申請人數配額」、「*留台評點制」 這兩項勞動部的規定也在今年7月逐步修正,評點制還是要滿「70點」,不過這次*鬆綁資格後,幾乎想留下來都有機會;以前規定每年只有6,000人能申請,現在直接取消人數限制。

*留台評點制:將畢業僑生的學歷、科系、實習經驗、薪資、華語文鑑定成績等條件分門別類評分,達標者才可申請留台。

*鬆綁資格:於今年8月起,各評點科目的分數統一提高,並取消滿70點之外,「薪資也需達到47,971元」的限制。

但不是所有企業都有意願和能力協助僑生申請,我也建議國發會,要參考之前做「*白領高階人才」 ,再鑽研一個「中階人才」修法,希望未來的僑生、外籍生都可以循這條路,讓他們走個人申請制。

*白領高階人才:此指2021年上路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該法放行部分職業可由當事人自行申請簽證,不需透過雇主辦理,並鬆綁申請永久居留證的限制。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2

台鐵南迴大鳥隧道漏水班次大亂 人潮擠爆台東站 估晚間7點搶通

自由電子報
03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04

左轉車道等紅燈少做1件事 駕駛遭檢舉挨罰3600元

CTWANT
05

低壓帶罩台1週!降雨趨勢出爐 「致災雨勢恐連炸2天」1地下到發紫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159

吳主任
我們為何要幫東南亞學生付學雜費呢?民進黨花我們納稅人的錢都很慷慨大方。為何不把錢用在補助企業聘雇中高齡勞工就業呢? 民進黨,多照顧一點台灣老年勞動者好嗎?
2024年10月16日13:13
光軍
把房價打下來就有勞動力了。 一堆人好高騖遠,炒房炒地。 腳踏實地的買不起房,不事生產的卻賺大錢,非國家人民之福。
2024年10月16日12:54
tsai
沒人就叫學校關門大吉,這麼白白領政府補助,來給學校董事會賺錢,學校只領政府補助在生存,直接要學校關門就好,把土地,校舍轉讓給政府運用
2024年10月16日12:45
湯翌昇🔹
李遠哲怎麼沒出來說話?
2024年10月16日12:39
Hirokilu
為什麼要花納稅人的錢補貼給僑生去台灣人都不唸的爛學店? 還不如改成補貼台灣學生的營養午餐好些
2024年10月16日13:26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

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

中央通訊社

泰山青宅年底完工 招租210戶

中華日報

文山興隆公園公廁更新

中華日報

北海潮與火8/1金山登場

中華日報

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落幕 9/15開放查詢成績

青年日報

114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 創作者共享榮譽喜悅

青年日報

桃園舊城美學升級 特色招牌全額補助最高15萬

觀傳媒

讓旅遊更有溫度 台中市推動「借問站」、建構友善旅遊網絡

觀傳媒

促進藝術家創作實踐與交流 「114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盛大登場

觀傳媒

(有影片)/國1彰化段驚傳肇事逃逸!黑車鬼切釀三車連環撞 駕駛搶救中

觀傳媒

中市府聯隊挑戰七大公會 「七師運動會」逾700人激戰球場

觀傳媒

守護行人優先安全 中市警「行人正義大執法」營造安全、友善行人環境

觀傳媒

(有影片)/823核三延役公投說明會彰化登場 民眾黨:能源政策不能空轉

觀傳媒

國際金獎雕塑首度曝光 公共藝術推手郭國相「心之所相」個展台中登場

觀傳媒

見證榮耀時刻 台中市「原住民族日影片徵選競賽頒獎典禮」呈現創作力量成果

觀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