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中年男性必看!專家建議從這7個日常習慣做起,預防攝護腺肥大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4月27日02:11 • 發布於 04月26日13:0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攝護腺肥大常引發急尿、頻尿、夜尿等困擾,影響生活品質。了解症狀、治療方式以及預防方法是改善的關鍵。本文詳細解析攝護腺肥大的成因、治療選擇及生活習慣的改善,幫助中年男性及早防治,維持健康的泌尿系統,並避免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急尿、頻尿、夜尿,或是尿尿流速變慢、尿不乾淨滴滴答答,甚至想尿卻尿不出來、血尿,都是攝護腺癌及攝護腺肥大患者常見的症狀。攝護腺肥大是台灣中年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根據衛福部統計,112年因攝護腺肥大BPH而就診人數高達82萬多,50歲以上男性更有6成受到影響。
根據美國泌尿科學會的研究,攝護腺肥大在中年以上男性中相當普遍,45歲之後發生率逐步上升,到了60歲達60%,80歲更高達80%。主要成因與年齡增長、荷爾蒙變化及家族病史息息相關,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肥胖、久坐不動、飲食不均衡、吸菸和飲酒等,也都會增加罹患風險。

發生率年齡逐漸增加

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理事長蔡維恭指出,求診患者年齡層相當廣,從40多歲的中壯年到70歲的熟齡族群都有,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會開始出現尿不乾淨、頻尿等下泌尿道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攝護腺肥大會壓迫尿道,並改變尿道角度,導致出現各種泌尿道症狀,包括:尿尿流速變慢、排尿時間增長、尿流細小無力、排尿斷斷續續、解尿需要用力、解尿滴滴答答、老覺得尿不乾淨,或是頻尿、急尿、夜尿,甚至尿失禁、解不出尿;臨床上,許多患者常抱怨每1~2小時要小便,到了半夜還要跑廁所好幾次。
嚴重攝護腺肥大還會阻塞膀胱出口,可能產生膀胱纖維化,進而影響整個泌尿道功能,因排尿不乾淨,容易尿道發炎,而膀胱有餘尿,尿液長時間滯留在膀胱,容易產生膀胱憩室,引起膀胱炎、膀胱結石、血尿;若是尿液逆流到腎臟,尿路感染會引起腎發炎、腎水腫,造成腎功能受損、腎衰竭,甚至尿毒症需要洗腎,提醒有症狀的攝護腺肥大,一定要用藥治療,避免產生嚴重併發症。

治療方式選擇多

藥物是第一線治療,能穩定神經活性、舒緩膀胱肌肉,促使排尿變得順暢,另外還有些藥物能夠阻止攝護腺組織繼續增生而肥大;不過,當症狀已經嚴重影響到排尿,甚至造成腎臟疾病時,就可以與醫師討論,考慮透過手術將肥大組織切除。
高雄醫學大學泌尿學科教授暨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泌尿科主任劉家駒表示,但常見的攝護腺肥大治療用藥可能會造成病患產生逆行性射精,也就是射精射不出來、陽萎等症狀,因此,常會造成在治療排尿問題時,反而產生性功能障礙的問題,所以如何與醫師討論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相當重要。
近年來國人對於攝護腺的保養防護及治療議題的關注度提升,各種治療技術推陳出新,由於過往傳統治療藥物難以雙全,排尿困難加上性功能障礙的共病隱憂成為患者痛點,如今也有複方攝護腺治療藥物可選擇。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

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沒有直接關係,雖然臨床上,許多攝護腺癌患者合併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但攝護腺肥大為良性細胞增生,並不會直接變成攝護腺癌,而攝護腺癌為細胞變性、癌化。另外,攝護腺肥大的主要發生原因為年齡老化,由男性荷爾蒙刺激所形成,攝護腺癌則是與家族遺傳、基因及攝護腺發炎所導致。
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的好發部位也不同,在解剖構造上,攝護腺組織可分為周邊區、中央區、移行區及前纖維肌瘤基質,攝護腺肥大多發生在包覆在尿道外的移行區,因此較容易有阻塞尿道、解尿症狀的發生;而攝護腺癌最常發生的部位則是周邊區,大約占了攝護腺癌的70%以上。

改善及預防,從日常習慣做起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系副系主任陳煜指出,預防與改善攝護腺肥大可從日常習慣做起,包括增加茄紅素與鋅的攝取、維持規律運動、避免長時間久坐,以及培養良好作息,有助於降低風險並緩解症狀。此外,若出現頻尿、排尿困難或夜尿增加等情況,應及早就醫,透過專業診斷與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7招預防攝護腺炎

  • 多喝水:每天至少1500~2000c.c.。
  • 少憋尿:每天小便只少6~8次,頻率約每2小時1次。
  • 少吃刺激性食物:包括辛辣食物、咖啡、濃茶、酒精飲品。
  • 長時間騎腳踏車、摩托車要注意:騎乘時間避免過長,以免造成會陰部長時間壓迫、刺激。
  • 多運動:運動有助身心平衡,增強免疫力。
  • 多吃蔬果:飲食清淡,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的蔬菜、水果。
  • 安全性行為:從事性行為時,全成使用保險套,避免細菌感染。

查看原文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