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救了台灣?中共差點變成「親美政權」?中國學者沈志華揭密:史達林插手、韓戰只是幌子
雖然前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由共產黨執政,但越來越多的史料認為,蘇聯前領袖史達林不但看不起中共領袖毛澤東,而且中共甚至一度在1940年代考慮「倒向美國」。而毛澤東在「親美」與「親蘇」中的選擇,雖然有其被動成分在,但確實影響到了後來的兩岸局勢。對此,中國大陸冷戰史研究權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日前在日本東京指出,當時蘇聯對中共的承諾與美國對國共內戰的觀望,一度讓歷史的天秤,走向對中共有利的方向傾斜。
不過,隨著從「棄蔣保台」走向了美國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採取更強硬的冷戰戰略,並且在美國各方形成「保台」共識後,中共就面臨了是否要與蘇聯結盟的「兩難困境」。而自身力量嚴重不足的解放軍,而在「武統台灣」又必須依賴蘇聯援助下,沈志華認為,為了阻止中美進一步接近,史達林寧願在朝鮮半島挑起了衝突,也要阻止中共拿下台灣,從而在中美之間打下一個永久的「楔子」。
毛的選擇斷送了「武統」?
沈志華7月25日和7月26日時,分別接受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邀請,專程赴日演講他對冷戰史的研究成果,吸引不少中國和日本師生和專家到場聆聽、場面熱絡。沈志華透過分析「三國四方」,即國、共、美、蘇的史料,提出了有別於一般學者的論點,並試圖回答毛澤東在歷史上的幾個關鍵選擇,並解釋為何這些選擇影響了中共以武力統一台灣的步伐。
在東大「錯失的良機?中蘇同盟、朝鮮戰爭與中共攻台計畫的困境」演講中,沈志華指出,真正影響中共在50年代放棄以武力統一台灣的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朝鮮戰爭(韓戰)的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但真正核心和關鍵是史達林最終決定與毛澤東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而這項簽約簽訂,導致蘇聯和美國都改變了原先對中共的立場。
沈志華解讀,中共如果需要武力攻台,必須要有足以和國軍抗衡的海空軍、而且美國不可介入。所以中共原先的目標,是想要爭取蘇聯幫助、甚至出動海空軍來協助解放軍攻打台灣。而蘇聯則表示願意給予中共「間接援助」、但不願意幫中共攻打台灣。
這些軍援原先已經上路,根據沈志華的研究,到1949年12月底的時候,蘇聯的軍援已經到貨了約170萬美元、大約是承諾額度的三分之一。不過,由於蘇聯後來態度的改變,到1950年1月之後,就不在對中共進行這筆軍援,也讓中共無法在可能的對台軍事攻擊上取得優勢。
美國對中共的態度曖昧
沈志華解析,美國當時在亞洲的敵人是蘇聯、而不是中國。因此,無論是國民黨還是中共,只要不跟蘇聯「搞在一起」,對美國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當時美國的研判是,中共不是「真正的共產黨」,而也是民族主義政黨、跟國民黨沒有太大區別,因此美國並不是沒有機會分裂中蘇之間的關係。
根據沈志華的研究,時任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甚至秘密派遣特使到訪香港,希望立刻與中共代表見面。但由於毛澤東當時正在蘇聯,在北京坐鎮的中共代理主席劉少奇不敢做主,只能發密電給毛澤東,但毛澤東並未立即回應。
後來,由於《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毛澤東下令劉少奇不得接見美國密使,還把美國原先在北京的兵營收了、又沒收了美國在上海的資產、停止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救濟行動,以便向蘇聯和史達林表示「親蘇」的忠心。
此舉最終導致了美國的政策變化。到了1950年4月25日,美國國安會發布當年的《第68號文件》(NSC-68),把中共納入了美國要圍堵蘇聯的範圍之內,且明言美國要遏制了蘇聯、遏制整個歐亞大陸的社會主義陣營。這也導致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從1950年4月開始,徹底發生了變化,從「放棄台灣」變成了「必須保護台灣」、也因此加速了對台灣的軍事和經濟援助。
沈志華說,美國當時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美國一定要把台灣控制在自己手裡,而到了6月25日朝鮮戰爭(韓戰)爆發,美國就不需要理由,而是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讓台灣問題從中國內戰的延續問題,變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安全問題。而所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出現。
中共一度考慮走「親美」路線?
在回答一位東大學者的提問時,沈志華說,中共與美國的接觸史很長,最早可以追溯到1944年、抗戰中美軍派駐在中共根據地延安的「美軍觀察組」(俗稱狄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而沈志華研判,中共當時有一陣子是想選擇美國建立關係,而非倒向蘇聯,這在當時許多的報告當中都可以看出,「(中共)當時是要倒向美國,這個意圖非常清楚」。而美國只要「接招」,未來的中美關係就有可能按照美國執政的民主黨的設計,由國共兩黨輪流執政。不過,這種狀況畢竟很難實現。
此外,沈志華也認為,1944年年底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影響了中共與美國關係的發展。雖然說民主黨的總統羅斯福是左翼出身,但他實質上的政策是偏右,而羅斯福當時為了顧及選舉結果,並且為了避免被共和黨抨擊,因此不願意和中共有任何接觸。這也讓國民政府抓住了機會,最終導致「迪克西使團」的報告被美國政府束之高閣。
而在選後,隨著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高思(Clarence E. Gauss)、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Joseph Stilwell)等人被羅斯福撤換,這讓毛澤東對美國相當失望。因根據沈志華的研究,如果要說中共為何沒有走向「親美」路線,責任並不在中共,而是在美國,由於美國沒有看中國的局勢,導致毛澤東才必須與蘇聯搭上線,並最終導致了台海的結局。
蘇聯不樂見統一台灣
沈志華指出,朝鮮戰爭的爆發並非是中共無法武力犯台的直接原因,但確實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美國海空軍絕對優勢的直接介入、而中共無法取得蘇聯支援的情況下,解放軍的武力攻台計劃被迫無限期擱置。
他說,朝鮮戰爭只是為了美國的干預提供了「時機」和「藉口」,已變讓美國已經形成的新政策得以實施。而對中共而言,沈志華認為,此舉形成了一個無解的戰略困局,也導致中共面臨了兩難選擇:若是不與蘇聯同盟,短期內則無法攻台。但若是與蘇聯結盟,必然引發美國干預,導致同樣無法攻台的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沈志華認為,在美蘇冷戰格局下,無論美國放棄台灣、還是選擇援助台灣,蘇聯都不會真正支持中共解放台灣,主要是由於這不符合其戰略利益。所以對中共而言,武力攻台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死結,是大國博弈的結果。(推薦閱讀)中共為何放棄武力犯台?沈志華曝「這1項因素」扭轉:美國考慮幹掉蔣介石的多種計謀
因此,沈志華的結論是,美蘇冷戰的這一歷史格局,深刻影響了此後數十年台灣問題的走向和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路徑。而毛澤東本人,當時沒有太多的認識,但他到多年後也意識到,解放台灣的問題已經變成了「複雜嚴重的國際鬥爭」。
顯示全部
留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