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是一種「成癮行為」?試著反思:你追求的是「成功的未來」還是「幸福的未來」
讓我們想像一下。
假日時你跟朋友喝咖啡,聊得正開心,這時手機跳出工作群組的通知,你會想要立即回覆嗎?
當家人邀請你一起追劇,你遇到不感興趣的劇情,會趁機用手機處理瑣碎的公事嗎?
如果在辦公室中,主管走過來進度,你會急於報進度,擔心只要慢一秒,就會被誤解不夠認真嗎?
如果你剛才三個情境,你的答案都是「會」,那麼你可能已經患了「成功上癮症」。 這個概念來自哈佛商學院教授、同時也是《大西洋月刊》專欄作家,以及暢銷書《打造你要的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
身為一位社會科學家,布魯克斯花了多年研究人類行為、情緒與快樂。他研究發現:工作狂,其實是一種對「成功」成癮的狀態。當我們做出成果、創造價值、被人肯定,我們會感覺到強烈的活力與存在感。那種感覺太好了,幾乎令人上癮。但問題是,當這些表現沒有出現時,當我們沒做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時,內心就會湧上一種奇妙的空虛。 那是一種需要被肯定的渴望、一種非得靠表現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焦慮。
一旦你把這種感覺成為你判斷自我價值的唯一依據,就會一點一滴地把你推進成功上癮的深淵。
布魯克斯教授曾在演講中分享自己也曾是「成功上癮」的其中一員。他坦白說,當自己沒有創造價值、沒有成果產出時,會感到空虛、焦躁,好像整個人失去了存在感。而一旦有了好成績、有了肯定,就會瞬間覺得自己被世界需要。
這是一種高度條件化的自我價值系統:只有當我表現得夠好,我才有存在的價值。這樣的信念,讓無數高成就者陷入疲憊、壓力與關係疏離的循環中。
問題是,你開始把自己當成一台「成功製造機」。當你總是逼自己做到最好,力求表現得最出色,就是在輸入:時間和精力。就希望能輸出:成就和金錢,換來別人的掌聲,換來存在感,卻漸漸忘了,自己也是個需要喘息的人。人是需要愛與關係的。
布魯克斯教授指出,很多人會誤以為只要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就能解決問題。但其實,更根本的挑戰,是要重新建立一種不以「成功」為唯一標準的人生觀。
教授提供了一個關鍵原則:把重心轉移到人際關係、精神生活與內在滿足上。
首先,你要重新建立你的「人類關係支援小組」。我們常常說,高處不勝寒,老闆往往是很孤獨的,的確很多高成就者在人際上其實非常孤單。因為,他們有很多「生意上的朋友」,卻缺乏「真心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不會從你身上索取任何東西。他們不在乎你的成就,只在乎你這個人。
除了朋友,婚姻與家庭也很重要。如果你常常因為選擇在辦公室加班,就錯過與孩子或伴侶共處的寶貴時光。 工作狂通常都有個毛病: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什麼對家人最好。「我這麼拚命工作還不是為了你們!」但你有沒有真的問過他們想要什麼?也許你的伴侶不是要那個名牌包,她只是希望你能陪她散散步。也許你小孩不是要更多的玩具,他只是希望你能陪他玩樂高。尤其,孩子會長大,等你終於有空了,他們也早就不再等你了。
第二,我們要開始認真培養精神生活,認真進行精神修練。這不一定是宗教,也可以是哲學、藝術,任何讓你與更高層次的價值接軌的活動。 也許是閱讀一些智慧的書籍、聽古典音樂、冥想、瑜伽,能讓你將注意力放在「更大的東西」之上,而不是把自己當成宇宙的中心。
我們常常以為工作給自己一種「特別」的感覺:我是那個不可或缺的人,我是那個解決問題的人,我是那個最努力的人。但當你開始思考那些比成功更深層的事情時,你會發現自我膨脹的成就焦慮,其實很渺小。這種超越性的思考,幫助我們跳脫你的價值,並不只取決於你做了多少事、拿了多少成績。它讓我們理解:幸福感的來源不是來自更多的掌聲,而是你和他人之間「愛」的連結。
布魯克斯教授花了好多年才理解這個道理。他一直在追求「特別」,但其實他需要的是「快樂」。而快樂不來自於成就,不來自於別人的稱讚,不來自於銀行戶頭的數字。 快樂來自於愛。愛你的家人,愛你的朋友,愛你的工作,但不要被工作綁架,愛你自己。
這不是說你要停止工作,或者不要有野心。而是把工作放在它應該在的位置: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當你開始將注意力從對成就的渴望,轉向真正的人際連結時,你會發現一種全新的滿足感,一種不依賴外在成就的內在平靜。 在這個總是催促我們「要更好」的世界裡,願你也能練習「不一定要更成功」,而是「更有愛的能力」。
- 本文改寫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文章〈別再叫我工作狂!停止對成功上癮,你不需要這麼拚〉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