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不一樣還有效嗎? 破除品牌迷思 學名藥迷思破解中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藥劑部藥師謝宜娟近日針對這一議題進行深入說明,呼籲民眾破除品牌迷思,學習認識藥品的成分與作用。(圖/記者蘇榮泉翻攝)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在疫情、戰爭與原物料短缺等全球性因素影響下,缺藥問題不僅衝擊歐美,也波及台灣。民眾時常在醫院領藥時發現藥品外觀或品牌和以前不同,不禁疑問:「藥是不是拿錯了?」或「不是原廠藥,還有效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藥劑部藥師謝宜娟近日針對這一議題進行深入說明,呼籲民眾破除品牌迷思,學習認識藥品的成分與作用。
民眾如果對藥品有任何疑問,建議與醫師或藥師討論,不應擅自停藥或更換藥物。(圖/記者蘇榮泉翻攝)
謝宜娟藥師指出,藥品大致分為「原廠藥」與「學名藥」兩類。原廠藥為製藥公司研發後取得專利的新藥,而學名藥則是在專利期滿後,由其他藥廠依相同配方生產的替代藥品。雖然品牌不同,但只要通過衛福部的四項審核標準——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同療效,且具「生物相等性」,便可確認學名藥的效果與原廠藥無異。
以常見的止痛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為例,除了熟知的普拿疼,市售還有愛舒疼、普除痛、利克痛等品牌,成分與療效幾乎一致。謝藥師表示,食藥署對學名藥的品質要求嚴格,每年皆會進行抽驗,加上台灣自2015年起全面實施PIC/S國際製藥標準,進一步保障藥品品質。
謝宜娟藥師強調,無論使用何種藥品,最關鍵的仍是民眾對醫囑的服從性。(圖/記者蘇榮泉翻攝)
根據統計,截至2024年3月,台灣擁有的藥品製劑許可證總數為20,596張,其中學名藥就占了84.14%。而在全球,包括美國與日本等國,學名藥使用率已超過七成,成為降低醫療支出的重要策略。學名藥由於可節省研發與臨床試驗成本,不僅價格相對實惠,也有助穩定藥品供應。
為了進一步推動民眾認識學名藥,健保署自2024年10月起推動牙科處方箋標示「藥理成分名」而非商品名,尤其適用於一次性、短期治療的藥物,例如抗生素與止痛藥,期望藉此減少民眾為尋找特定品牌藥而奔波,有效整合藥品供應鏈,提升健保永續性。
謝宜娟藥師強調,無論使用何種藥品,最關鍵的仍是民眾對醫囑的服從性。按時按量服藥才是治療的基礎。如果對藥品有任何疑問,建議與醫師或藥師討論,不應擅自停藥或更換藥物。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