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頸部痠痛不是小事!年輕人「低頭族」恐提早患頸椎病變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08月20日08:31 • 發布於 09月09日04:3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文章授權刊登/健康醫療網

暑假長時間滑手機、姿勢不良,頸部痠痛成了常見問題,竟可能是「頸椎病變」的警訊!本文深入解析頸椎退化的症狀、治療時機與警戒徵兆,帶你全面掌握低頭族常見的健康危機。

暑假已過一半了,而每年暑假過後,都會湧現一批為數不小的年輕族群因頸部疼痛前來就醫,幾乎都是在學學生,問其原因,不外乎暑假期間宅在家吹冷氣,長時間姿勢不良玩手遊、看漫畫所致,甚至不小比例的患者其外觀明顯呈現駝背坐姿、頭前傾,像極「烏龜頸」的姿勢,體態完全走樣,甚至會影響出社會後的自信心與人際關係。

頸椎椎間盤病變年輕化 成現代文明病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而且年齡不分老少,這與電子產品的普及與重度使用有著密切的相關性,不只頸部疼痛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甚至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統計分析中也發現,現代人工作離不開電腦、上下班通勤眼睛緊盯手機螢幕、回家後繼續滑著手機、看平板電腦,「低頭族」比例高、時間長是頸椎退化的主因。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指出,長時間「低頭」的結果,將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頸椎椎間盤病變成了現代社會的文明病,除了導致劇烈疼痛外,甚至連日常活動都可能受限,雖然大多數頸部疼痛會自動緩解,但全球卻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面臨持續三個月以上的頸部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頸部疼痛分急慢性 4情況要特別留意

頸部疼痛大部分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分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急性頸部疼痛通常由肌肉扭傷或肌腱損傷造成,可能源自於外力衝擊或不當姿勢(如落枕)。輕微拉傷應在數天內可自癒,通過冷熱敷、藥物及物理治療可以緩解。若疼痛持續超過兩週,則為慢性頸部疼痛,有以下四種情況,需進一步檢查找出病因。

  • 頸部合併肩膀或手臂疼痛:可能因頸椎間盤突出或神經孔狹窄引起,症狀可能突然或逐漸惡化。通常採取保守療法,如藥物和物理治療,若無改善可考慮手術。
  • 姿勢不良造成疼痛:常由頸椎退化引起,會隨時間惡化,但大部分病患可用保守療法處理。
  • 晨起或夜間疼痛:可能與頸椎關節退化有關,加上睡眠時姿勢不良或早起受寒,可能造成疼痛,60歲以上的長者較常發生,適合採用保守治療。
  • 合併肢體不適:如疼痛延伸至上臂並伴隨活動不便,需檢查頸椎脊髓神經是否受壓。這類疼痛通常進展緩慢,保守療法有效,但在必要時可考慮手術。

治療頸椎退化性關節炎 保守療法與手術時機一次看

對於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首選保守治療,包括:熱敷、止痛藥和物理治療,若經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甚至疼痛明顯加劇,則建議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分為前方和後方開刀。

鐘子超醫師說明,前方開刀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手術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優點是傷口較小,恢復快。後方開刀則適用於後方病灶,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頸椎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能達到更大減壓效果,但傷口較大,恢復期較長。

出現手腳無力、感覺喪失或食慾不振 須盡快就醫

鐘子超醫師提醒,雖然慢性頸部疼痛多數會逐漸緩解,但若頸部疼痛出現神經學症狀,如手腳無力、感覺喪失或持續疼痛伴隨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等,請盡快就醫諮詢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以釐清疼痛原因並正確治療,以免延誤病情,避免不可逆的傷害。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2

1/3台人有脂肪肝!研究揭「這飲品」能降23%風險、還防肝癌

三立新聞網
03

腹痛別硬撐!醫警告:恐是膽囊炎 這2症狀和結石有關

常春月刊
04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5

避免術中風險!麻醉科醫師提醒:「這些藥物與保健品」需提前停用

健康醫療網
06

蝦子泡過藥怎麼看?餐廳業者教分辨「2關鍵」 網驚:差異很大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