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說話很難聽?不卑不亢的五個練習,贏回你該有的尊重
你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一份專案報告,你明明準備得很認真,結果主管卻面色難看丟下一句:「你做的這是什麼東西。」讓你頓時備受打擊,心情瞬間墜落谷底,開始懷疑自我:「我真的有那麼差嗎?」
又或者,在你發表研究成果時,主管直接打斷你,並在同事面前「教育」你,強硬地說你「完全沒搞懂重點」,完全不顧你的面子,直接點出你有待改進的地方。你當下可能沒說什麼,但心中甚是委屈,想馬上請假離開。
在職場上多多少少都碰過這種「批評不是不行,但你可以好好說話嗎?」的情況。你可能自認為是一位成熟的大人,試圖理性應對、告訴自己「不要放在心上」,努力消化情緒。但過了幾個小時、甚至整天,還是對主管的話耿耿於懷。睡前一閉眼,那些糟糕的評價彷彿就在耳邊,情緒一波一波地湧現,怎麼也過不去。
當主管給你糟糕的回饋時,除了難過、生氣,你還能怎麼辦?
三位長期研究職場回饋與情緒應對的專家:莫莉.威斯特.杜菲(Mollie West Duffy)、和莉茲.佛斯蓮(Liz Fosslien),以及金.史考特(Kim Scott),進行一項研究,發現主管有三種回饋的模式,特別容易引發我們負面情緒:
第一種叫做「粗魯攻擊型」。這種主管會直接貶低你,語氣很重,比如:「你真的很糟糕!怎麼又是你,又搞砸了!」
遇到這種主管,你有權利保護自己。替自己創造一點空間,幫助情緒穩定下來。 等你冷靜過後,重新回想對方當時說的話,問問自己:裡面有沒有任何對我有幫助的資訊?如果有,那就試著調整看看;如果沒有,就讓那些話像耳邊風一樣飄過去,不再耗費任何力氣。
接下來,你也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告訴主管他的表達方式對你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不是為了反擊,而是希望他知道,語氣和表達方式,會影響我們對彼此的理解。 但如果對方既不願道歉,也不打算改變,那你也該為自己設下界線,減少互動,甚至認真考慮,這個環境是否還值得你留下來。如果有人遞給你一杯毒藥,你不會喝;那麼也別喝下語言的毒藥。
第二種是「操弄式虛偽型」。有些時候,主管表面上對你說得好聽,實際上卻不是這麼想。因為他們通常不是真的想幫你,是擔心自己的聲譽受到影響,為了維持形象,於是選擇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比如說,當面說你簡報很棒,背後卻私下批評你表現的差強人意。
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冷靜、直接問他說:「您認為哪個部分讓你覺得好?」或者更坦率地說:「你說我這次簡報做得很好,但我後來聽到不同的聲音。我希望聽到你的真實意見。因為我真的想做得更好。」這樣的回應,一方面是表達你的真誠,也是在測試對方的誠意。如果對方願意態度也誠懇,那表示還有合作空間。但如果他閃躲、迴避,那你也不用再多耗力氣。是時候,也該為這段關係,設下一點界線了。
第三種是「毀滅性同情型」。有些時候,你會感覺主管好像太過小心翼翼,他們可能真的很怕傷害到你的感受,或是不想冒犯你,所以乾脆選擇不說實話,只講一些模稜兩可的說詞,結果反而讓你無法真正進步。這時候,你可以向對方說:「謝謝你的肯定,不過我知道我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你願意給我一些具體建議嗎?」讓他知道,你願意聽實話,也承受得起坦白的回饋。如果這時候他開始有些閃躲、想快點結束對話,不用急著填補沉默。你可以在心裡默數六秒,給對方留一個安全開口的機會。而一旦他真的願意講了,請記得誠懇、真心地感謝他。
三位專家除了歸納這三種負面模式,也整理成一套「五步驟應對法」,幫助我們有技巧地冷靜下來、看清重點、轉化那些不中聽的話,變成真正讓我們成長的工具。
第一步:辨識你的情緒,先穩住自己。被主管批評的當下,你可能會想哭、想立刻反駁,或是想逃。這都很正常,但先別急著反應,暫停一下,去洗個臉、倒杯水、深呼吸、吐氣。讓自己從情緒模式切換回思考模式。因為只有當情緒平復了,後面你才能更從容、成熟的應對。
第二步:去蕪存菁,聽出真正重點。很多主管不太會說話,或不知道怎麼說得讓人聽得進去。像是他說你「不夠積極」時,你可以試著把它翻譯成:「他是不是在說我沒有主動跟進進度?」重點不是對方說得多難聽,而是判斷裡面有沒有值得參考或可用的訊息。把它當作淘金,學會從沙礫中找出黃金。
第三步:表達你的立場,用理性回應。當主管對你說:「你表現得很差勁。」你可以追問具體細節,或者補充一些具體成果:「我都有在時間內照進度完成,也有收到客戶的正面回饋。想確認一下,你覺得哪裡還有哪些地方是我要再改進的呢?」讓對方知道,你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這場對話。
第四步:對回饋方式給回饋。這聽起來有點拗口,但意思很簡單:你可以適當地讓主管知道,他說話的方式,對你造成了什麼影響。像是:「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很抱歉,但我很想更清楚了解問題在哪裡。」這能幫助他意識到,即使他講的內容再有道理,如果說話的方式讓人聽不進去,那溝通就沒有效果。當然,有些主管聽了反而會變本加厲。這時候,就得到下一步。
第五步:做出選擇,要不要繼續相處。你可以思考:這個主管,是值得信任的對象嗎?這個人值不值得你繼續努力溝通?如果每次溝通都讓你受傷、懷疑自我,那你就得開始「斷捨離」,主動減少他對你的影響。我們沒辦法選擇誰當我們的主管,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回應的方式。
請記得,不要讓負面的情緒淹沒你,試著辨識自己的情緒、從那些評價中找出有用的資訊、改善自己。並嘗試和對方溝通,他的表達方式對你造成了哪些影響。最後,認真思考,你是否要與這個主管繼續維持關係。
雖然多數主管的經驗更豐富、能力也更老練,但他們給的建議,不一定總是中肯,也不一定真正了解你。那些語氣不當、立場模糊,甚至帶著傷人的回饋,不該定義你的價值,更不值得你照單全收。就算是下對上的溝通,我們不需要委屈求全,而是有意識地分辨、選擇,什麼該吸收、什麼該放下。現在開始,把每一次的反饋,變成為自己爭取尊重與成長的機會。
- 本文改寫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文章〈當主管用糟糕的方式給你糟糕的回饋意見〉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