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2025「地球超載日」提前至7/24!人類正透支1.8個地球的資源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2天前 • 食力FoodNEXT

撰文=編輯部

「地球超載日」(Earth Overshoot Day)是一個由國際環境智庫「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計算並每年發布的關鍵指標,旨在直觀地呈現人類對地球生物資源的消耗速度與地球生態系統再生能力之間的嚴重失衡。其核心概念在於,當人類在一年內對食物、衣物、建材等生物資源的需求,超過了地球在同一年內所能提供的總量時,那一天就被定義為「地球超載日」。此後,人類便開始「透支」或「借用」地球未來的資源,並累積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債務」。這個術語中的「超載」(Overshoot)精準地傳達了「超越限度」、「過度消耗」的危機感,是對人類活動對環境負擔的明確警告。

自1971年以來地球超載日的趨勢(日期根據2025年數據重新計算)。底部為1月,頂部為12月,紅色區域為「超載」時期。(圖片來源:SDGs ACTION)

全球資源赤字加劇:透視「地球超載日」的深層意涵與歷史警訊

計算「地球超載日」的公式清晰而直接:它基於地球的「生物承載力」(Biocapacity)與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之間的比率。生態足跡衡量的是人類消費資源和吸收廢棄物所需的土地和海洋面積,涵蓋農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各類需求。相對地,生物承載力則代表地球可再生的生物生產能力,包括森林、牧場、耕地、漁場等。兩者都以「全球公頃」(Global Hectare)為單位進行測量,確保了比較的統一性和科學性。具體計算方式為:(地球的生物承載力÷人類生態足跡)×365天。透過這個公式,全球足跡網絡每年會根據最新的聯合國統計數據進行計算,通常於每年年中公布,以引起全球對環境議題的重視。

令人憂心的是,地球自1970年代初便已進入超載狀態,而「地球超載日」的到來日期也呈現出不斷提前的趨勢,這反映出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速度正在持續加快。根據最新數據的重新計算,1971年的「地球超載日」是在12月29日,幾乎是在年末才觸及生態極限。然而,這一日期此後便一路狂奔:1975年提前到11月,1987年在10月,1999年來到9月,2005年進入8月,而到了2018年,則首次跨入7月。

而2025年的數據尤其引人注目,由於最新的數據修訂,2025年的「地球超載日」定格在7月24日,比2024年宣布的8月1日提早了整整8天。值得注意的是,這8天的提前中,有7天是源於數據修正的影響,這說明了科學家們對全球資源消耗狀況的評估越來越精確,同時也暗示著此前對危機的嚴重性可能有所低估。回顧歷史數據,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儘管近年來「地球超載日」的提前速度似乎有所「穩定」(例如2022年至2024年均在7月25日),但全球足跡網絡明確指出:「這十年間,日期是穩定的。這意味著人類正以一定的比例,對生物圈造成更進一步的損害。」這穩定背後的涵義是,我們依然在以不可持續的速度消耗資源,並未真正扭轉透支地球的趨勢。目前,地球所累積的生物生產性「債務」已高達22年,這是一個巨大的生態負擔,對全球生態平衡和未來世代的福祉構成嚴重威脅。

國別消費地圖:揭示全球發展不均下的生態足跡差異

「全球足跡網絡」不僅計算全球性的「地球超載日」,更進一步公布了國別超載日的原則性定義:若全球人口皆以某國的生活方式生活,地球資源將在那一天耗盡。這項指標提供了更細緻的視角,揭示了不同國家在資源消耗模式上的巨大差異,也直接指出了發達國家對全球資源的巨大壓力。

根據2025年版(於2024年12月發布)的國別數據,資源消費量較高的發達國家往往比全球平均水平更早迎來它們的「地球超載日」。這充分反映出這些國家高度工業化、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巨大生態足跡。相反,人均生態足跡較小的發展中國家,則有可能不會有所謂的「國別超載日」,或者其日期會遠遠晚於全球平均水平,這並非因為他們在永續發展上表現卓越,更多是因為其資源消耗水平相對較低。

以日本為例,2025年的日本「地球超載日」被定在5月8日。這比全球平均的7月24日足足早了兩個半月,清晰地表明如果全球人類都像日本居民一樣生活,那麼地球的資源將在極短時間內被耗盡。這對高度依賴進口資源、經濟發達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警訊,凸顯了其在資源效率和消費模式轉型方面的巨大挑戰。

2025年各國超載日。(圖片來源:SDGs ACTION)

進一步觀察其他主要國家的數據,可以發現資源消耗模式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緊密關聯性:

超早期國家:

卡達(2月6日)、盧森堡(2月17日)、新加坡(2月26日)、蒙古(3月2日)等國,這些國家往往具有高人均GDP、高能源消耗、或資源密集型產業結構。特別是卡達,其極高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使其國別超載日位居全球之首,令人震驚。

美國(3月13日)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其龐大的人口規模和高消費生活方式,導致其生態足跡巨大,超載日提前。

中前期國家:

俄羅斯(4月6日)、韓國(4月9日)這些國家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對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

法國(4月19日)、德國(5月3日)、瑞士(5月7日)、英國(5月20日)等歐洲主要經濟體,儘管在綠色轉型上有所努力,但其長期的工業化基礎和消費模式依然導致了較早的超載日。

中國(5月23日)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其快速的經濟增長和龐大的製造業體量,使其生態足跡日益擴大,儘管人均消費可能低於歐美,但總量對地球構成巨大壓力。

相對較晚的國家:

越南(7月20日)、巴西 (8月1日)、泰國(8月14日)、迦納(10月25日)、尼加拉瓜(11月11日)、印尼(11月18日)、烏拉圭(12月17日)這些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結構和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因此人均資源消耗量也較小,使得其國別超載日相對延後。然而,隨著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生態足跡也面臨增長的壓力。

刻不容緩的行動呼籲:「#MoveTheDate」!共同為地球贏回時間

面對日益嚴峻的「地球超載日」提前趨勢,國際環境智庫「全球足跡網絡」發出了緊急的行動號召,並提出了「#MoveTheDate」(移動日期)的口號,呼籲全球各界立即採取行動,將「地球超載日」向後推遲,從而減少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的「借款」。這不僅是一項環境挑戰,更是一項關乎人類共同未來的生存議題。該組織強調,若要有效減輕地球的壓力,必須從多個關鍵領域著手,並展示了各項措施對推遲「地球超載日」的潛在影響,以期激勵更廣泛的參與和變革。

「全球足跡網絡」將其應對策略歸納為「可能性之力」(Power of Possibility)五大核心領域,包括:「城市」、「能源」、「食物」、「人口」和「地球」本身。這些領域涵蓋了人類活動對資源消耗影響最大的環節,並提供了一系列具體且可衡量的解決方案。例如,如果能夠將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減少50%,理論上就可以將「地球超載日」推遲整整三個月,這顯示了能源轉型在應對氣候危機和資源超載方面的巨大潛力。

更具體地說,以下一些關鍵策略被認為對推遲「地球超載日」具有顯著效果:

1、碳定價機制:實施每噸碳100美元的碳定價政策,有望將「地球超載日」推遲63天。這表明透過經濟槓桿,可以有效抑制高碳排放活動,鼓勵企業和個人轉向更清潔的能源和生產方式。

2、家庭規模與生育規劃:全球半數家庭減少一個孩子並將生育推遲兩年,可以推遲49天。雖然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但它突顯了人口增長對資源消耗的長期影響,以及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3、全球綠色新政:如果全球半數地區能夠實施像歐盟一樣雄心勃勃的綠色新政,將能推遲42天。這強調了大規模政策改革和國際合作在推動綠色轉型中的決定性作用。

4、智慧城市普及: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智慧城市概念,可推遲29天。智慧城市通過優化資源利用、提升能源效率和交通系統,減少城市化帶來的生態足跡。
低碳能源轉型:將75%的電力供應轉向低碳能源,可推遲26天。這進一步強化了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性,特別是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5、電力系統脫碳投資:透過銀行存款等投資方式,實現全球50%電力系統的脫碳化,能推遲22天。這說明了金融部門在推動綠色經濟轉型中的潛在影響力,鼓勵將資金流向可持續項目。

6、綠色氫能應用:用綠色氫能替代3分之1的航空燃料和一半的工業化石燃料,可推遲18天。這項技術創新在難以脫碳的部門中,提供了重要的減排路徑。

7、儲能系統建設:大規模引入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儲存系統,可推遲15天。這解決了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問題,確保了電網的穩定性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8、食物浪費減半:將全球食物浪費減半,可推遲13天。食物生產消耗大量資源,減少浪費不僅能節省資源,還能減少相關的碳排放。

9、城市集約發展:避免城市無序擴張,轉而在現有城市區域進行住宅開發,可推遲12天。這有助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減少城市蔓延對生物多樣性和農田的侵蝕。

這些具體措施共同構成了一幅多面向的行動藍圖,提醒我們,推遲「地球超載日」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需要全球每個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全球足跡網絡理事路易斯·阿肯吉(Louise Akerman)在6月發布的新聞稿中強調:「如果我們希望繼續稱這個星球為家,那麼這種超載水平需要規模超越以往任何歷史性投資的適應和減緩措施,以確保我們共同的未來。」這番話語擲地有聲,呼籲我們必須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行動,來應對這場生態危機。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2050年的世界會長怎樣?5個關鍵導致生物多樣性急速下降、認識10個從日常做起的行動!
雨林裡的巧克力工廠 「亞馬遜4.0」計畫讓永續甜味飄香
借鏡歐盟《有機行動計畫》 永續農業環境是食農教育的最大前提!

參考資料
▶SDGs ACTION,2025年の「アースオーバーシュートデー」は7月24日 1年間の生物資源を使い果たす日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快儲水!全台7縣市多區域明天起停水 「最長影響8天」範圍一次看

CTWANT
02

大罷免0:25遭完封 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任他改求終不過」早示警

鏡週刊
03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4

「穿泳褲進站」遭拒!男子錯過火車嗆聲 警告知恐罰款秒道歉

TVBS
05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台南市府「屋損慰助金」簡化流程!首波最快下週入帳

TVBS

中南部5天豪雨警戒!西南風夾帶水氣 週二、三恐有豪雨災情

新頭殼

【育兒新知】過度教養了嗎?爸媽退一步,才能看到孩子進步

信誼基金會

新加坡動物園雄馬來虎「Arhaa」報到 想跟「Shima」配對得先過檢疫期

藝點新聞

台中以北8縣市注意大雨 宜蘭嚴防豪雨

中央通訊社

龍鬚菜產季來了!農糧署揭挑選秘訣 「2步驟」炒出神級美味

TVBS

德國世大運/「來都來了!認識一下」中國想搶賀電 體育署長奇招反制

鏡週刊

洗衣機用溫水浪費錢又不乾淨 專家揭1溫度達最佳消毒效果

CTWANT

台鐵「大武至瀧溪」恢復通車 大鳥隧道漏水搶修完成

台視

尪出差日本5天嘆「屁股破皮了」 過來人曝經歷:真的超痛!解方曝

CTWANT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大武至瀧溪間隧道溢水 搶修完畢恢復通車(圖)

中央通訊社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灣行銷人協會x竹縣社群自媒體工會 自媒體小聚挹注社群經濟新動能

勁報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雨彈狂炸北部5縣市 氣象署示警大雷雨將下到「這時候」

民視新聞網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

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

中央通訊社

南迴鐵路大武至瀧溪站搶修完畢 20:02恢復行駛

自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