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四分鐘搶救生命!掌握 CPR,人人都能成為救命英雄
作者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當一個人突然倒地、失去呼吸與心跳,最關鍵的是「黃金四分鐘」!如果在4到6分鐘內沒有血液循環供應大腦,腦細胞將迅速受損,導致不可逆的腦死。研究顯示,及早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可以延緩腦細胞壞死,提高患者存活率。
然而,社會大眾對於 CPR 仍有許多誤解與擔憂。本文將帶您一一破解迷思,並提供正確的 CPR 操作指引,幫助您在緊急時刻挺身而出,成為守護生命的關鍵。
CPR 操作五步驟:叫叫壓電
一、確認安全
首先,觀察現場是否安全,如有交通、火源等潛在危險,應先確保自身安全後再接近病患。
二、叫叫:評估與求援
- 檢查反應與呼吸:輕拍肩膀並大聲詢問「你怎麼了?」觀察胸部是否有起伏。
- 呼叫支援:若無反應且無正常呼吸(或僅有喘息式呼吸),應立即撥打 119,開擴音持續通話,並尋求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
三、壓:胸外按壓
- 壓在胸骨下半部(兩乳頭連線中點)。
- 每分鐘壓 100~120 次,壓下深度約 5~6 公分。
- 每次壓下後要讓胸部充分回彈。
- 避免中斷(每次中斷不超過 10 秒)。
- 若有 2 名施救者,建議每 5 個循環(完成 30 次按壓與 2 次人工呼吸為一循環)輪替。
四、電:使用 AED(傻瓜電擊器)
- 開:打開電源。
- 貼:貼上電極貼片(右胸上方與左側胸部肋骨)。
- 插:插上電極插頭(若未預先接好)。
- 電:依機器語音指示電擊,並避免任何人接觸患者。電擊後立即恢復胸外按壓,勿取下貼片。
常見 CPR 迷思大破解!不會做、不敢壓,都是可以克服的錯誤觀念
儘管心肺復甦術已被廣泛宣導多年,許多民眾在面對真正的緊急狀況時,仍因誤解或恐懼而不敢採取行動。以下整理最常見的五大迷思,協助民眾釐清觀念,在關鍵時刻更有信心施救。
迷思一:沒學過 CPR,不敢壓?
事實:即使未接受過正式 CPR 訓練,也可以施行胸外按壓。根據緊急救護指引,只要撥打 119 並開啟擴音,指揮中心的專業人員會即時線上教學、引導操作。研究顯示,即便只是按壓胸部、不施行人工呼吸,也能大幅提高患者存活率。因此,在等待救護人員抵達前,勇敢壓胸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幫助。
迷思二:沒有 CPR 證照,會不會違法?
事實:根據《緊急醫療救護法》第14-2條規定,若非救護人員但在情急之下基於善意施以急救,依法得免除民事與刑事責任。也就是說,只要是出於保護生命的善意行為,一般民眾在危急時刻施救,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迷思三:壓胸會不會造成肋骨骨折?
事實:胸外按壓本身就需達到 5 至 6 公分深度,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肋骨斷裂是可能發生的情況,尤其是老年人或骨質疏鬆者。但必須明確指出,肋骨骨折雖然疼痛可控,卻遠不如死亡來得嚴重。因此,即使在施救過程中聽見骨折聲響,也應持續進行 CPR,直到專業人員接手。
迷思四:CPR 會不會傳染疾病?
事實:截至目前,尚無因為 CPR 而感染 HIV 或肝炎的臨床紀錄。雖然 CPR 涉及與患者的近距離接觸,可能存在其他細菌或飛沫傳染風險,但風險極低。為降低疑慮與感染機會,建議平時可準備 CPR 專用面膜(如口對口屏障膜)或一次性口罩於急救包中。
迷思五:一定要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嗎?
事實:對於多數成人心因性猝死患者,單純胸外按壓的效果與按壓結合人工呼吸相當,特別是在非專業施救者未熟悉人工呼吸技巧時,容易造成按壓中斷,反而影響急救品質。然而,若施救者受過訓練、或對象為兒童、溺水、中毒等非心因性呼吸停止的患者,仍建議合併人工呼吸。執行前記得打開呼吸道(壓額提下巴),才能確保吹氣有效。
留言 0